相关习题
 0  155914  155922  155928  155932  155938  155940  155944  155950  155952  155958  155964  155968  155970  155974  155980  155982  155988  155992  155994  155998  156000  156004  156006  156008  156009  156010  156012  156013  156014  156016  156018  156022  156024  156028  156030  156034  156040  156042  156048  156052  156054  156058  156064  156070  156072  156078  156082  156084  156090  156094  156100  156108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B.用图2装置分离苯和溴苯
C.用图3装置制取并收集乙炔气体D.用图4装置测定中和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Mg2+、Na+、NO3-、Cl-
B.0.1mol•L-1NH4Cl溶液:K+、Ba2+、OH-、CO32-
C.0.1mol•L-1Fe(NO32溶液:H+、Al3+、SO42-、I-
D.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2mol•L-1的溶液:NH4+、SO42-、HCO3-、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已知:Mg2Si+4HCl═SiH4↑+2MgC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Si>MgB.氢元素不存在同位素
C.该反应熵增D.SiH4比HCl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在硫酸催化下水解,只生成葡萄糖
B.石油的裂解、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C.1L1mol•L-1AlCl3溶液中含Al3+数目为6.02×1023
D.等质量的铝粉按a、b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径a比途径b消耗更多的NaOH
途径a:Al$→_{点燃}^{O_{2}}$Al2O3$\stackrel{NaOH溶液}{→}$NaAlO2;途径b:Al$\stackrel{NaOH溶液}{→}$NaA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有关氧元素及其化合物表示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_{16}^{8}$O
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过氧化氢的电子式:
D.乙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2H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下列说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利用农作物秸秆制取乙醇
B.回收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
C.焚烧废旧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D.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探究氯气与KI溶液的反应,某课外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放下部分浓盐酸,加热装置B中溶液变蓝色,随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1)装置A中生成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装置C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环境;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3)能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B装置中通氯气后溶液变蓝.
(4)为探究B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2和I-在溶液中会发生反应:I2+I-?I3-,I3-显棕黄色且遇淀粉变蓝;I2可被氯气与氧化为ICl2-(红色)和ICl4-(黄色),两种离子可继续被氧化成IO3-(无色).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Ⅰ.取反应后B中的溶液4mL分成两等份,第一份滴入1滴碘水;第二份滴入淀粉溶液第一份溶液蓝色
第二份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Ⅱ.将I2溶于KI溶液中配制得碘总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取上述溶液2mL,滴加1滴淀粉溶液,再通入氯气加淀粉后溶液变蓝,通氯气后蓝色褪去,溶液显浅棕色
Ⅲ.向Ⅱ所得溶液继续通入氯气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①操作Ⅰ的实验目的是证明反应后的B溶液中有淀粉,无I3-,说明溶液的浅棕色不是I3-造成的.
②写出ICl2-在水溶液中与氯气反应生成IO3-的离子方程式ICl2-+2Cl2+3H2O=IO3-+6Cl-+6H+
③由以上实验可推断B中溶液颜色变成浅棕色的原因是I-先被氯气氧化成I2,I2又被氯气氧化成ICl2-(红色)和ICl4-(黄色),两者混合呈浅棕色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常温下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序号实验操作示意图实验现象
有极少量气泡产生
产生气泡速率略有加快
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加快
(1)实验Ⅰ的作用是对照实验,证明实验Ⅱ和Ⅲ中的速率加快与溶液浓度无关.
(2)实验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三氯化铁\;}}{\;}$2H2O+O2↑.
(3)根据实验Ⅰ~Ⅲ中现象的不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提高双氧水分解的反应速率:
②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不同.
(4)在一定温度下,10mL0.40mol/L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差状况)如下表所示:
t/min0236810
v(O2)mL09.917.222.426.529.9
0~6min,以H2O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H2O2)=0.033mol/(L•min).(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
(1)汽车尾气中NO生成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1.该条件下,1molN2和1molO2完全反应生成NO,会吸收(填“吸收”或“放出”)180kJ能量.
(2)通过NO传感器可监测汽车尾气中N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①NiO电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外电路中,电子流动方向是从NiO电极流向pt电极(填“NiO”或“pt”).
③pt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
(2)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NO和CO发生反应:2NO+2CO?2CO2+N2.已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提高该反应速率.为了验证温度、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条件已经填在下表中.
实验编号t (℃)NO初始浓度CO初始浓度(mol/L)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
2801.2×10-35.80×10-382
2801.2×10-3b124
350a5.8×10-382
①请表中数据补充完整:a1.2×10-3;b5.80×10-3
②能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规律的是实验Ⅰ和Ⅲ(填实验序号).
③实验Ⅰ和实验Ⅱ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c(NO)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其中表示实验Ⅱ的是曲线乙(填“甲”或“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短周期元素A、B、D、E、G、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
(1)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ⅥA族.
②A、B、E、G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Al>N>H(填元素符号).
③B、D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关系为NH3<H2O(填化学式).
34Se与D同主族,其非金属性比D弱(填“强”或“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为位于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O的电子层数少,原子半径小,则O得电子能力比Se强.
⑤E、G、J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两两之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ⅰ.H++OH-=H2O、ⅱ.Al(OH)3+3H+=Al3++3H2O、ⅲ.Al(OH)3+OH-=AlO2-+2H2O.
(2)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中的各物质由以上六种元素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其中甲、乙、丙、丁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丙的分子属于10电子微粒,丙为常见溶剂.(图中部分产物已略)
①物质己中含有的化学键的类型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②用电子式表示丙分子的形成过程为
③由丁电解制得G单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O3(熔融)$\frac{\underline{\;电解\;}}{\;}$4Al+3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