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7692  157700  157706  157710  157716  157718  157722  157728  157730  157736  157742  157746  157748  157752  157758  157760  157766  157770  157772  157776  157778  157782  157784  157786  157787  157788  157790  157791  157792  157794  157796  157800  157802  157806  157808  157812  157818  157820  157826  157830  157832  157836  157842  157848  157850  157856  157860  157862  157868  157872  157878  157886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2.有机化合物G是合成维生素类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A~F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G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分子式C6H10O3;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酯基、醛基、羟基.
(2)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写出F的结构简式OHCH2 C(CH32CHOHCOOH.
(5)第①~⑥步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有①④;属于取代反应的有②⑤.(填步骤编号)
(6)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①只含一种官能团;
②链状结构且无-O-O-;
③核磁共振氢谱只有2组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1.煤的“气化”是使煤变成洁净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主要反应为:C+H2O$\frac{\underline{\;高温\;}}{\;}$CO+H2,甲酸苯异丙酯(F)是生产香料和药物的重要原料.图是用煤为原料合成甲酸苯异丙酯的路线图(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已略去),其中D的分子式为C9H10O,且能发生银镜反应.

根据上述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D的结构简式:B:HCHO D:
(2)D→E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3)B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也能生成C,写出其化学方程式HCHO+2Cu(OH)2$\stackrel{△}{→}$HCOOH+Cu2O↓+2H2O.
(4)写出C与E反应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
(5)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属于酯类,且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③分子中只有两个甲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0.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

试回答:(1)写出化学式BFeCl2DKClEFe(OH)2FFe(OH)3
(2)写出用KSCN鉴别G溶液的离子方程式Fe3++3SCN-═Fe(SCN)3; 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2Fe3++Fe═3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光气(COCl2)在塑料、制革、制药等工业中有许多用途,工业上采用高温下CO与Cl2在活性碳催化下合成.
(1)实验室中常用来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备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H)分别为-890.3kJ•mol-1、-285.8kJ•mol-1和-283.0kJ•mol-1,则生成1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5.52×103kJ;
(3)实验室中可用氯仿(CHCl3)与双氧水直接反应制备光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Cl3+H2O2=HCl+H2O+COCl2
(4)COCl2的分解反应为COCl2(g)=Cl2(g)+CO(g)△H=+108kJ•mol-1.反应体系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状况如下图所示(第10min到14min的COCl2浓度变化曲线未示出):

①计算反应在地8min时的平衡常数K=0.234mol•L-1
②比较第2min反应温度T(2)与第8min反应温度T(8)的高低:T(2)< T(8)(填“<”、“>”或“=”);
③若12min时反应与温度T(8)下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c(COCl2)=0.031mol•L-1
④比较产物CO在2-3min、5-6min和12-13min时平均反应速率[平均反应速率分别以v(2-3)、v(5-6)、v(12-13)表示]的大小v(5-6)>v(2-3)=v(12-13);
⑤比较反应物COCl2在5-6min和15-16min时平均反应速率的大小:v(5-6)> v(15-16)(填“<”、“>”或“=”),原因是在相同温度时,该反应的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推断题

8.银锌电池广泛用做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锌,电解液为KOH溶液.工作时原电池的总反应是:Ag2O+Zn+H2O═2Ag+Zn(OH)2,根据上述变化判断:
①原电池的正极是Ag2O.
②工作时原电池两极反应式为:负极Zn-2e+2OH-═Zn(OH)2,正极Ag2O+H2O+2e═2Ag+2OH-
③工作时原电池负极附近的pH值减小(填“增大”、“不变”、“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20g Ba(OH)2•8H2O粉末,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10g NH4Cl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混合物混合均匀.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片与烧杯之间结冰黏在一起、有少许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反应混合物呈糊状.反应混合物呈糊状的原因是反应发生时有水生成.
(4)通过水结冰,烧杯和底部的玻璃片粘在一起,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有冰凉的感觉现象,说明该反应是吸(填“放”或“吸”)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亚氯酸钠( NaClO2)是一种高效氧化剂和漂白剂,主要用于棉纺、纸张漂白、食品消毒、水处理等.已知:NaClO2饱和溶液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的晶体是NaClO2•3H2O,高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高于60℃时NaClO2分解成NaClO3和NaCl.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种制备亚氯酸钠粗产品的工艺流程如下:

(1)ClO2发生器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3-+SO2=2ClO2↑+SO42-,发生器中鼓人空气的作用可能是b(选填序号).
a.将SO2氧化成SO3,增强酸性    b.稀释ClO2以防止爆炸    c.将NaClO3还原为ClO2
(2)吸收塔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2ClO2+H2O2=2NaClO2+2H2O+O2↑,吸收塔的温度不能超过20℃,其原因是防止H2O2分解.
(3)从“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Na2SO4
(4)从吸收塔中可获得NaClO2溶液,从NaClO2溶液到粗产品(NaClO2)经过的操作步骤依次为:①减压,55℃蒸发结晶;②趁热过滤;③用38℃~60℃热水洗涤;④低于60℃干燥,得到成品.
(5)为测定粗品中NaClO2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
准确称取所得亚氯酸钠样品10.00g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和过量的碘化钾晶体,再滴人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ClO2-+4I-+4H+=2H2O+2I2+Cl-).将所得混合液配成250mL待测溶液,取25.00mL待测液,用2.000mol.L-l Na2S2O3标准液滴定(I2+2S2O32-=2I-+S4O62-),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标准液,终点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兴趣小组探究以芒硝Na2SO4•10H2O和CaO为原料制备Na2CO3
(1)将CaO水化后,与芒硝形成Na2SO4-Ca(OH)2-H2O三元体系,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通入CO2,期望得到Na2CO3.三元体系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42-+Ca(OH)2(s)+2H2O?CaSO4•2H2O(s)+2OH-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O{H}^{-})^{2}}{c(S{{O}_{4}}^{2-})}$.往Na2SO4-Ca(OH)2-H2O三元体系中添加适量的某种酸性物质,控制pH=12.3[即c(OH-)=0.02mol/L],可使反应在常温下容易进行.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通入CO2,进一步处理得到Na2CO3
(2)在Na2SO4-Ca(OH)2-H2O三元体系中不直接通入CO2,其理由是碱性条件下CO2与Ca2+生成难溶物CaCO3
(3)添加的酸性物质须满足的条件(写出两点)是不与Ca2+生成难溶物、酸性比碳酸弱.
(4)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添加酸性物质的理由:酸性物质与OH-反应,使平衡向生成CaSO4•2H2O的方向进行;
以HA表示所添加的物质,则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写为SO42-+Ca(OH)2+2HA?CaSO4•2H2O↓+2A-
(5)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HCO3-+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d.
a.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都减小      
b.通入CO2,溶液pH减小
c.加入NaOH固体,$\frac{c(HC{O}_{3}^{-})}{c(C{O}_{3}^{2-})}$减小              
d.稀释溶液,平衡常数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探究小组废弃的印刷线路板(含Cu、Al少量Au、Pt等金属的混合物回收Cu并制备硫酸铝晶体[Al2(SO43•18H2O],设计路线如下:

(1)过滤时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漏斗、烧杯.
(2)实验时需对滤渣2进行洗涤,判断洗涤是否干净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无白色沉淀出现,说明洗涤干净.
(3)为确定加入铁粉的量,实验中需测定滤液1中Cu2+的量.实验操作为:除去H2O2;准确量取一定体积滤液1于带塞锥形瓶中,加水稀释,调节溶液pH=3-4,加入过量KI-淀粉溶液,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上述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Cu2++4I-=2CuI+I2  
I2+2S2O32-=2I-+S4O62-
①滴定管在注入Na2S2O3标准溶液之前,要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润洗2~3次.
②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蓝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③若滴定前溶液中的H2O2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含量将会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由滤液2制取硫酸铝晶体,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二种方案:
甲:滤液2$→_{过滤}^{适量Al粉}$滤液$\stackrel{操作3}{→}$Al2(SO43•18H2O
乙:滤液2$→_{过滤}^{NaOH溶液}$滤液$\stackrel{H_{2}SO_{4}}{→}$溶液$\stackrel{操作3}{→}$Al2(SO43•18H2O
①操作③的实验步骤依次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
②从原子利用率角度考虑,甲方案更合理.(填“甲”或“乙”)
(5)他们查阅了资料,认为通过先氧化、再调节溶液pH也可将滤液2中的Fe2+除去.下表列出了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0mo1•L-1计算).
开始沉淀的pH沉淀完全的pH
Fe3+1.13.2
Fe2+5.88.8
A13+3.85.2
①氧化需加入H2O2而不用Cl2的原因是不引入杂质,对环境无污染.
②调节溶液pH约为3.2~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结构简式:
(1)某烃的结构简式为,此烃名称为3-甲基-2-丙基-1-戊烯
(2)某烃的结构简式为,可命名为1-甲基-3-乙基苯(或3-甲基乙苯或间甲基乙苯);.
(3)2,4-二甲基戊烷:
(4)3-甲基-1-戊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