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0623  160631  160637  160641  160647  160649  160653  160659  160661  160667  160673  160677  160679  160683  160689  160691  160697  160701  160703  160707  160709  160713  160715  160717  160718  160719  160721  160722  160723  160725  160727  160731  160733  160737  160739  160743  160749  160751  160757  160761  160763  160767  160773  160779  160781  160787  160791  160793  160799  160803  160809  160817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在pH=1的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
A.Na+、K+、OH-、Cl-B.Na+、Cu2+、SO42-、NO3-
C.Mg2+、Na+、SO42-、Cl-D.Ba2+、HCO3-、NO3-、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Y
XZ
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ⅣA族,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氧元素(填元素名称).
(2)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ac;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3)表中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与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NO3=NH4NO3
(4)向盛有少量氢硫酸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在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内壁上沾有黄色粉末,则清洗该试管的方法是向试管中加入少量CS2并充分振荡(或向试管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并加热).
(5)已知元素Na与元素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二元离子化合物,写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该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
(6)X与Z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1molX的最高价化合物,恢复至室温,放热687kJ,已知该化合物的熔、沸点分别为-69℃和58℃,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s)+2Cl2(g)=CCl4(l)△H=-687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传统的硝化法制硫酸中,其关键反应为NO2+SO2=NO+SO3,2NO+O2=2NO2,SO3+H2O=H2SO4.据此,对有关物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A.H2SO4>NO2>O2B.O2>SO3>H2SO4C.NO2>O2>SO3D.O2>NO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量筒量取16.28mL的浓硫酸
B.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2.00g的NaOH固体
C.常温常压下1molO2的质量为32g
D.用250mL的容量瓶配制30%的NaCl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某化学小组设计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一体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固定装置省略),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配制0.5mol/L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
2.组装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3.量取4mL0.5mol/LNaHCO3溶液注入分液漏斗,量取2mL浓硝酸注入试管,在烧杯中加入50mL0.5mol/LNaOH溶液.
4.将铜丝伸入浓硝酸中反应10-15s后将铜丝拉起、停止反应.
5.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全部NaHCO3溶液注入试管内,关闭活塞等待30-60s.
6.再将铜丝伸入反应后的溶液中约20s,待气泡发生速率缓和后关闭止水夹,继续反应1-2min后将铜丝拉起,反应过程中用酒精灯微热.
7.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看到红棕色现象时关闭活塞.
8.实验结束,拆开装置,清洗仪器.
(1)该小组欲配制100mL0.5mol/LNaOH溶液,需称量NaOH2克,将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却后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在配制溶液过程中的实验操作中造成溶液浓度偏大的是②(填序号)
①移液后未洗涤烧杯、玻璃棒就直接定容;②定容时俯视刻度线;③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后加水;
(2)步骤2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为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酒精灯微热试管,若烧杯中液体有气泡冒出,且撤走酒精灯后瞬间球形干燥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
(3)写出Cu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实验设计中铜丝可拉伸的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进行;
(5)步骤4反应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6)步骤5将NaHCO3溶液注入试管内的目的是碳酸氢钠和酸反应,排出装置中的二氧化氮,防止对后续产生的一氧化氮的检验的干扰;
(7)步骤7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看到红棕色现象时关闭活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5.6 L 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25NA
B.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的物质所含微粒数是NA
C.常温常压下,0.5 mol NH3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
D.500mL1 mol•L-1 K2SO4溶液中含有的k+数目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某化学小组为了证明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1)他们制备Cl2依据的原理是: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应选用图A、E装置中的E(填序号)制Cl2,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酸性、还原性.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溶液又变为红色.
(NaOH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ClO-+H2O、SO2+2OH-=SO32-+H2
(3)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查阅资料得知: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的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l2+2H2O=H2SO4+2HCl.
(4)下列五种有色溶液与SO2作用,均能褪色,其反应实质相同的是D
①品红溶液②酸性KnO4溶液③溴水④滴入酚酞的烧碱溶液⑤淀粉一碘溶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5)某兴趣小组为探究SO2气体的还原性,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C
A.如果B中蓝色溶液褪色则能表明SO2的还原性强于I-
B.装置C的作用时吸收SO4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C.为了验证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KMnO4溶液,看紫红色是否褪去
D.为了验证A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黄铜矿(CuFeS2)是制取铜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原料之一,还可制备硫及铁的化合物.
(1)冶炼铜的反应为BCuFeS2+2IO2 $\frac{\underline{\;高温\;}}{\;}$BCu+4Fe2O2+10SO4↑.若CuFeS2中Fe的化合价为+2,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是Cu、O(填元素符号).
(2)上述冶炼过程产生大量SO2.下列处理方案中合理的是bc(填代号)
a.高空排放 
b.用于制备硫酸
c.用纯碱溶液吸收制Na2SO3 
d.用BaCl2吸收
(3)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含Fe2O3、FeO、Al2O3及不溶于强酸的SiO2)可制备Fe2O3
①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
②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煅烧得,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a. 除去Al3+的离子方程式是Al3++4OH-=2H2O+AlO2-
b.步骤②中滤液氧化的目的是将Fe2+氧化为Fe3+
c.请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合理选用,设计实验证明炉渣中含有FeO(提供的试剂:稀硫酸KSCN溶液 KMnO4溶液 NaOH溶液氯水等)用稀硫酸浸取炉渣,取少许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MnO4溶液,使得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证明炉渣中含有Fe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将等物质的量的金属Na、Mg、Al分别于100mL2mol•L-1的盐酸反应,实验测得生成气体的体积V(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不正确的是(  )
A.x=2.24B.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C.反应时,Na、Mg、Al均过量D.曲线b为Mg与盐酸反应的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物质:①Al②Al(OH)3③Al2O3④NaHCO2其中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是(  )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