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1612  161620  161626  161630  161636  161638  161642  161648  161650  161656  161662  161666  161668  161672  161678  161680  161686  161690  161692  161696  161698  161702  161704  161706  161707  161708  161710  161711  161712  161714  161716  161720  161722  161726  161728  161732  161738  161740  161746  161750  161752  161756  161762  161768  161770  161776  161780  161782  161788  161792  161798  161806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分子只含极性共价键
B.137Cs和133Cs是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核素
C.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D.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a、b、c是同周期的三种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cB.非金属性:a>c
C.氢化物的稳定性:c>a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H2B.Cl2C.NOD.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某校课外小组为测定某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方案Ⅰ.甲组同学用沉淀分析法,按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
称量样品→溶解→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出沉淀B→烘干称量→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 
(1)实验时,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2)若实验中测得样品质量为mg,沉淀质量为ng,则Na2CO3的质量分数为$\frac{106n}{197m}$×100%.
方案Ⅱ.乙组同学的主要实验流程图如下:
称量样品→称量C→逐滴加入稀H2SO4至过量→净化吸收气体→再称量C→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3)该实验中装置B盛放的物质是浓硫酸,分液漏斗中不能(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在C中装碱石灰来吸收净化后的气体.
(4)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越大,则实验中吸收净化后气体的干燥管在充分吸收气体前后的质量差越小(填“越大”、“越小”或“一样”).
(5)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确保C装置中质量增加量的准确性
(6)有的同学认为,在反应前后都要通入N2,反应后通入N2的目的是将B、C装置中的残留二氧化碳全部驱入D装置的碱石灰中减小实验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1)已知Na2O2能与CO2反应,可用来呼吸面具中的做生氧剂.该反应:
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2O2+2CO2═2Na2CO3+O2
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Na2O2+2CO2
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Na2O2与SO2反应,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过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并设计了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2)你认为他们可以选择的试剂是AB(填编号)
       A.品红溶液           B.稀H2SO4 C.BaCl2溶液
Ⅱ、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有强氧化性,它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外,还有Na2SO4生成.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将B中反应后的固体溶于水$\stackrel{BaCl_{2}溶液}{→}$白色沉淀$\stackrel{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证明有Na2SO4生成
(3)上述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
①稀硝酸能使亚硫酸钡转化为硫酸钡;②若反应后残留过氧化钠,它溶于水后能将SO32-转化为SO42-
若有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浓硫酸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再通过足量Na2O2固体,气体体积变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小,但还有剩余气体.
(4)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N2,HCl和CO中至少有一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一定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与NO2,反应中被还原的HNO3占HNO3总量的$\frac{1}{3}$,还原产物中NO、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B.1:2C.2:1D.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同温同压下,燃烧20mLH2S用去O225mL,则充分燃烧的H2S与不充分燃烧的H2S的质量之比为(  )
A.1:2B.2:3C.3:1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亚硝酰氯(NOCl)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可由一氧化氮与氯气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己知NOCl是一种红褐色液体或黄色气体,其 熔点是-64.5℃,沸点是-5.5℃,遇水易水解.

(1)实验室制备原料气NO和Cl2的装置如1图所示.
①实验室制NO时,装置A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②实验室制Cl2时,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为饱和食盐水,其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2)将上述收集到的Cl2充入集气瓶中,按图2示装置制备亚硝酰氯.
①NOCl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NOCl的电子式为
②装 置D中的现象为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浅,有红褐色液体生成
③装置E中无水氯化钙的作用为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D装置
④某同学认为装置F不能吸收NO,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尾气与某种气体同时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这种气体的化学式是O2
(3)NO可用间接电化学法除去,其原理如图3所示.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e-+2H+═S2O42-+2H2O
②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S2O42-+2H2O═N2+4H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是重要的化学学科素养.以FeCl3溶液为实验研究对象,探究其与碱性物质之间的复杂多样性.实验如图

(1)①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Mg(OH)2+2Fe3+=2Fe(OH)3(胶体)+3Mg2+
(2)②中逸出的无色气体是CO2
(3)对于③中的实验现象,同学们有诸多猜测,继续进行实验:
Ⅰ.甲取③中的红棕色溶液少许,滴入少量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甲得出结论:FeCl3与Na2SO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Fe3++SO32-+H2O=2Fe2++SO42-+2H+
Ⅱ.乙认为甲的实验不严谨,重新设计并进行实验,证实了甲的结论是正确的.其实验方案是取Ⅰ中所得溶液少许进行亚铁离子(或Fe2+)离子的检验.
(4)受以上实验的启发,同学们对pH≈8的1mol/LNaF溶液与FeCl3溶液混合时的现象产生了好奇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④向2mL0.2mol/L FeCl3溶液中滴入2mL1mol/LNaF溶液.溶液变无色
⑤向2mL0.2mol/L FeCl3溶液中滴入2mL蒸馏水,溶液颜色变浅
Ⅰ.⑤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加水稀释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Ⅱ.为探究④中溶液变无色的原因,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显示:FeF3溶液为无色.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红褐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无色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F-?FeF3,加入NaOH后,Fe3+更易与OH-结合生成难溶的Fe(OH)3
(5)根据实验,FeCl3溶液与碱性物质之间的反应的多样性与碱性物质的pH、离子的性质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题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到如下信息:草酸晶体(H2C2O4•2H2O)无色,熔点为101℃,受热脱水、升华,易溶于水,170℃以上分解可得到CO、CO2、H2O、CuC2O4难溶于水.他们欲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上述产物(加热仪器、夹持仪器省略).

(1)加热草酸晶体使其分解的装置是I(或III)(从I、II、III中选取),验证其分解产物的装置依次是D→F→A→B→C→E或D→F→A→B→A→C→E→a→尾气处理装置(用装置字母作答,装置可重复使用).
(2)D中试剂是无水CuSO4,证明有CO生成的现象是E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E右侧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中有两处需要加热,加热的顺序是,写出一种处理尾气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尾气或将尾气燃烧掉.
(4)若上述实验均产生了预期的现象,写出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测量Na2C2O4溶液的pH,pH>7或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草酸溶液中各滴入2滴心蕊试液,草酸溶溶中红色浅一些.
(5)设计一种方案证明草酸是弱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