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7180  167188  167194  167198  167204  167206  167210  167216  167218  167224  167230  167234  167236  167240  167246  167248  167254  167258  167260  167264  167266  167270  167272  167274  167275  167276  167278  167279  167280  167282  167284  167288  167290  167294  167296  167300  167306  167308  167314  167318  167320  167324  167330  167336  167338  167344  167348  167350  167356  167360  167366  167374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某教师在课堂上用右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浓硫酸与铜是否发生反应,并探讨反应所产生气体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乙中发生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
该现象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具有漂白性.
(2)写出试管甲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3)试管乙口部浸有碱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SO2
(4)SO2的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因素,某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酸雨pH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酸雨的成分,该同学取某一时段的这种雨水V L,加入0.5mol/L的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时,恰好消耗20.00mL Ba(OH)2溶液.请计算:
①该雨水中共溶解标准状况下SO2的体积多少mL?
②若生成沉淀物的质量为2.25g,求出沉淀物的组成.(请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I.甲同学利用下列装置验证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全部产物

(1)写出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
(2)A中加入的试剂是无水CuSO4粉末,可验证产物是水,B、D中加入的试剂都是品红溶液,D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变红不褪色
(3)E中所盛溶液是澄清石灰水,验证的产物CO2
Ⅱ.乙同学只用B、C、D、E装置验证SO2的某些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C中加入的试剂是氢硫酸,证明SO2具有氧化性.
(2)D中加入酸性的KMnO4溶液,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3)E中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证明SO2是酸性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用如图所示装置证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并检验产物的性质.请回答:

(1)写出装置①中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2)装置②中的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此实验证明SO2是酸性气体.
(3)装置③中的现象:产生淡黄色沉淀,体现了SO2的氧化性.
(4)装置④中的现象:溴水的颜色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Br2+2H2O═4H++2Br-+SO42-
(5)装置⑤中的现象:品红溶液褪色,该现象证明SO2有漂白性.
(6)装置⑥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防止SO2污染空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索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甲组取ag铜片和一定量的浓硫酸放入试管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试管中还有一定量的H2SO4和Cu剩余.
(1)写出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2H2O+SO2↑;
(2)若用含0.2mlH2SO4的浓硫酸与过量铜片共热,能否收集到0.1molSO2?不能(填“能”或“不能”).
(3)当集气瓶B中的气体收集满时,装置C中有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
(4)为什么有一定量的余酸却未能使Cu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稀硫酸不与Cu反应.
(5)乙组同学认为:实验装置C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乙组学生设计了最简单方法给予解决:在C试管口塞上一团沾有NaOH(填化学式)溶液的棉花.
(6)为了证明反应结束后的试管中的确有剩余的稀硫酸,可选择的试剂是AB.
A.铁粉 B.Na2CO3溶液 C.Ba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合肥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已知C中盛有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中,观察到B中的品红溶液褪色,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O32-+H2O.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中有少量气泡冒出,此气泡的成分是H2
(2)用“可抽动的铁丝”代替“直接投入铁片”的优点是便于控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和停止;
(3)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由于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入A中,其原因是当A试管中气体压强减小时,空气从D导管进入A试管中,维持A试管中压强平衡.
(4)反应结束后,不需要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从E管口向A中缓缓鼓入足量空气,将残留的二氧化硫赶入NaOH溶液中,使其完全被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态,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晶体
D.玻璃态水是水分子在空间有规则排列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冷却到0℃以下时变成冰,是因为水分子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B.所有物质在温度变化时都能表现出三态变化
C.不降低温度,只增大压强,也可能使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
D.物质能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够热胀冷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所示,烧瓶A、B中装有相同浓度的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中间止水夹K夹紧,烧杯甲中盛放100mL 6mol/L的HCl的溶液中放入25g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25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
(1)A瓶中气体颜色变深,理由是甲中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使溶液及A中气体温度升高,2NO2?N2O4(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
(2)B瓶中气体颜色变浅,理由是乙中NH4NO3 溶解吸热,使溶液及B中气体温度降低,使反应2NO2?N2O4(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向右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金属材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从古代到现代,金属材料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表格中的数据(铁和铜的某些物理数据)摘自某化学手册.
金属颜色密度(g/cm3熔点(℃)沸点(℃)比热[KJ/kg•℃]
Fe银白色7.861 5352 7500.44
Cu红色8.921 0832 5670.38
由表可推知,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是铜,请写出判断的理由:铜的熔点低于铁的熔点.
(2)考古中出土的青铜器、铁剑等往往锈迹斑斑.请完成下面铜、铁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发生锈蚀的化学方程式:
①□Cu+□O2+□H2O+□CO2═□Cu2(OH)2CO3
②□Fe+□O2+□H2O═□Fe2O3•nH2O
(3)镁、铝是现代人常用的金属材料,这些活泼金属的冶炼方法是电解法,工业生产中,镁的冶炼采用的反应物是熔融氯化镁(或MgCl2),铝的冶炼采用的反应物是熔融氧化铝(或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先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加入试剂;
②加热A试管直到B中品红褪色,熄灭酒精灯;
③将Cu丝上提离开液面;
(1)能够证明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的现象:B中品红溶液褪色.
(2)在盛有氯化钡溶液的C试管中除了导管口有气泡外,无其他明显现象,若将其分为两份,分别滴加下列溶液,将产生沉淀的化学式填入下表相应位置.
滴加的溶液氯水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BaSO4BaSO3
写出其中SO2显示还原性的离子方程式:SO2+Cl2+2H2O=4H++SO42-+2Cl-、SO42-+Ba2+=BaSO4↓.
(3)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当A中气体压强减小时,外界大气压不变,空气从E进入A,使A中压强平衡.
(4)将SO2气体通入含有n mol Na2S溶液中,溶液中出现黄色浑浊,试分析该溶液最多能吸收SO2气体2.5nmol. (不考虑溶解的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