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0708  170716  170722  170726  170732  170734  170738  170744  170746  170752  170758  170762  170764  170768  170774  170776  170782  170786  170788  170792  170794  170798  170800  170802  170803  170804  170806  170807  170808  170810  170812  170816  170818  170822  170824  170828  170834  170836  170842  170846  170848  170852  170858  170864  170866  170872  170876  170878  170884  170888  170894  170902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已知AgCl为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Ag2S为难溶于水和酸的黑色固体.常温下,Ksp(AgCl)=1.8×10-18,Ksp(Ag2S)=6.3×10-50.取AgNO3溶液,加NaCl溶液,静止,过滤,洗涤后,再加Na2S溶液,实验现象为白色沉淀转化成黑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gCl+S2-═Ag2S+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T℃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同
B.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体积压缩为1L,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T℃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平衡常数K=40
D.T℃时,若起始时X为0.71mol,Y为1.00mol,则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已知H+(aq)+OH-(aq)═H2O(l);△H=-57.3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H=2×(-57.3)kJ•mol-1
B.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3OH(g)+$\frac{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则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C.H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1,则2H2O(g)═2H2(g)+O2(g);△H=+571.6 kJ•mol-1
D.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0 kJ•mol-1,则1/2 C6H12O6 (s)+3O2 (g)═3CO2 (g)+3H2O ( l );△H=-1400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3mol/(L•s)B.v(B)=0.3mol/(L•s)C.v(C)=0.3mol/(L•s)D.v(D)=1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碳酸氢钠常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的分解产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到铜片上充分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证明生成了水.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有关现象,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NaHCO3中含有Na、H、C、O元素等,合理答案均可).
②兴趣小组为确定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填写下表:
实     验实验现象结    论
实验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固体产物是NaOH,而不是Na2CO3
实验二: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实验三: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固体产物是Na2CO3
【讨论与评价】实验一的结论与实验二、实验三的结论相反,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方案一的结论不正确,他们的理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溶液变成红色.
【拓展应用】碳酸氢钠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但对于患胃溃疡的病人胃酸(用盐酸表示)过多时,却不宜服用碳酸氢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是HCl+NaHCO3=NaCl+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下列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MgCO3固体,溶液MgCO3较多的是①(填序号)
①20mL0.1mol•L-1Na2CO3溶液;
②20mL0.2mol•L-1MgCl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从开始至2min末,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75mol/(L•min);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3Z;
(3)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下列措施一定正确的是bcd.
a.及时分离出Z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X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4)已知该反应器起始压强为P0,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总压强为P,请用P0、P来表示平衡时反应物X的转化率为$\frac{6({P}_{0}-P)}{{P}_{0}}×100%$.
(提示:物质的转化率=$\frac{反应物转化的物质的量}{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同学在学习了氨的性质以后,运用类比的思想思考:(1)其他气体在一定情况下能否像氨气一样也形成喷泉?(2)氨气具有还原性,能否像H2那样还原CuO呢?于是他设计实验制取氨气并探究上述问题.请你参与他的活动并完成下列研究:
(Ⅰ)制取氨气及喷泉现象的探究
(1)写出实验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Ca(OH)2 $\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2)收集氨气的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1)图1为化学教材中的喷泉实验装置.该生积极思考,只要满足烧瓶内压强与玻璃管水柱压强的和小于烧瓶外的压强就可以产生喷泉.于是他设计了图2和图3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D.
A.Cu和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MnO2与稀盐酸  D.Na2CO3与稀盐酸
②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易挥发物质(如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下列的物质足量,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后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C.
A.浓硫酸           B.食盐            C.生石灰             D.蔗糖
(2)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图2(从“图1”或“图2”中选择)装置的原理相似.
(Ⅱ)该小组中某同学设计了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1)该装置在设计上有一定缺陷,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该装置的改进措施是在装置A与B之间增加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C装置之后增加尾气吸收装置.
(2)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O+2NH3$\frac{\underline{\;\;△\;\;}}{\;}$ 3Cu++3H2O+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实验室用铝屑、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为原料,制备氢氧化铝.请设计一种最佳方案:2Al+6H+=2A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Al3++3AlO2-+6H2O=4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对铜、铁与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对有关问题的解答.
(1)甲组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铜与硝酸的反应.已知仪器a中盛有足量一定浓度的硝酸溶液,试管b中盛有6.4g铜.
①仪器c中收集的气体主要是NO(填化学式).
②请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3Cu+8H++2NO3-═3Cu2++4H2O+2NO↑.
③在铜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所表现出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酸性和强氧化性.
④待试管b中反应进行完全,如果向b中液体里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沉淀的质量是9.8 g.
(2)乙组同学对铁与稀硝酸的反应进行探究.他们用a mol Fe和含有b mol HNO3的稀硝酸进行实验,若两种物质恰好反应都无剩余,且HNO3只被还原成NO,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Fe3+和Fe2+.则
①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NO3- 的物质的量 n 的取值范围是2a<n(NO3-)<3a(用含a的代数式等表示).
②若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Fe3+、Fe2+的物质的量之比n(Fe3+):n(Fe2+)为1:1,则b:a的值为1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