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2435  172443  172449  172453  172459  172461  172465  172471  172473  172479  172485  172489  172491  172495  172501  172503  172509  172513  172515  172519  172521  172525  172527  172529  172530  172531  172533  172534  172535  172537  172539  172543  172545  172549  172551  172555  172561  172563  172569  172573  172575  172579  172585  172591  172593  172599  172603  172605  172611  172615  172621  172629  203614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用二氧化氯(ClO2)新型净水剂替代传统的净水剂Cl2,对淡水进行消毒是城市饮用水处理的新技术.
(1)已知ClO2在水处理过程中被还原为Cl-.若以单位质量的氧化剂所得到的电子数来表示消毒效率,则ClO2、Cl2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率由小到大的顺序是Cl2<ClO2.(填化学式)
(2)ClO2的制备方法:
①工业上可用Cl2氧化NaClO2溶液制取ClO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纤维素还原法制ClO2是一种新方法,其原理是:纤维素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Y与NaClO3反应生成ClO2.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C6H12O6+24NaClO3+12H2SO4=24ClO2↑+6CO2↑+18H2O+12Na2SO4
假设该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1.12L气体,则转移的电子数为0.04NA
③实验室通常以NH4Cl、盐酸、NaClO2(亚氯酸钠)为原料制备ClO2的流程如下:
推测溶液X为NaCl和NaOH溶液.
(3)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实验室通常用NaOH溶液来吸收ClO2,以减少环境污染.
若实验时需要450mL 4mol/L的NaOH溶液,则配制时,需要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80.0g,所使用的仪器除托盘天平、胶头滴管、玻璃棒外,还必须有500mL容量瓶、烧杯.配制该溶液时,下列操作会使溶液浓度偏高的是CD.(填字母)
A.称量固体时动作缓慢
B.容量瓶未干燥立即用来配制溶液
C.NaOH固体溶解后立刻转移
D.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E.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降低,又补加少量水,重新达到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以合成氨为核心的氨化学工业,推动了农业、军事等各方面技术的革新,是20世纪化学带给人类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中以氨气为原料制备硝酸的过程如下:

(1)工业合成氨气利用的反应是N2+3H2$\frac{\underline{\;\;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
(2)工业上用氨气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某小组计划在中学实验室模拟上述反应过程的某些环节,请你协助他们解决以下问题:
(3)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的氨气,该过程的化学应方程式为:Ca(OH)2+2NH4Cl$\frac{\underline{\;加热\;}}{\;}$CaCl2+2H2O+2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
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完成
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实验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夹持装置已略去).A、B、C三个胶头滴管分别是氯酸钾溶液、NaBr溶液、淀粉KI溶液.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氯酸钾溶液能反应生成氯气.
(1)甲同学设计实验所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SiO32-+CO2+H2O═H2SiO3↓+CO32-
(2)乙同学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挤压胶体滴管A,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
②挤压体滴管B,使稍过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充分反应.写出该操作中主要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③再挤压体滴管C,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可观察到溶液由橙黄色变为蓝色;
(3)根据甲乙同学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Ⅱ.
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双氧水分解反应的速率的影响
实验   
实验结论结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催化剂
 
反应方程式 
2H2O2$\frac{\underline{\;FeCl_{3}\;}}{\;}$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实验室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化学原理是:已知苯甲醛易被空气氧化,苯甲醇的沸点为205.3℃,苯甲酸的熔点为121.7℃,沸点为249℃,溶解度为0.34g;乙醚的沸点为34.8℃,难溶于水.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中萃取分离苯甲醇与苯甲酸钠时,选择乙醚作萃取剂的理由是苯甲醇易溶于乙醚,而苯甲酸钾不溶,且乙醚难溶于水,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漏并洗净备用.萃取时,先后加入待萃取液和萃取剂,经振摇并放气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片刻,分层.分离上下层液体时,应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或使塞上凹槽对准漏斗口上小孔),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2)操作Ⅱ的名称是蒸馏,产品甲是苯甲醇.收集乙醚的适宜温度为34.8℃.如图2所示,若温度计水银球放置的位置是“a”,会导致收集到的产品甲中混有高沸点(低沸点、高沸点)杂质.
(3)操作Ⅲ的名称是抽滤,回答下列问题:
①抽滤装置所包含的仪器除减压系统外主要还有布氏漏斗、吸滤瓶(填仪器名称).
②下列抽滤操作不正确的是BC.
A.选择比布氏漏斗内径略小又能将全部小孔盖住的滤纸
B.放入滤纸后,直接用倾析法转移溶液和沉淀,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C.洗涤晶体时,先关闭水龙头,用蒸馏水缓慢淋洗,再打开水龙头抽滤
D.抽滤完毕时,应先断开抽气泵和吸滤瓶之间的橡皮管,以防倒吸
③操作Ⅲ的抽滤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布氏漏斗口径斜面没有与吸滤支管口相对.
④若得到的苯甲酸为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发实现固液分离?不能(填“能”或“不能”),理由是胶体粒子不易通过滤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合成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CH3CH2CH2CH2OH$→_{H_{2}SO_{4}△}^{Na_{2}Cr_{2}O_{7}}$CH3CH2CH2CH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沸点/℃密度/g•cm-3水中溶解性
正丁醇117.20.8109微溶
正丁醛75.70.8017微溶
实验步骤如下:
将Na2Cr2O7溶液与浓硫酸混合液放置在B中.在A中加入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在E中收集90℃以上的馏分.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除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馏分.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不能,容易发生迸溅.
(2)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D仪器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
(3)温度计的作用分别是C1C1控制反应温度;C2C2测定蒸馏出来气体的温度.
(4)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水在下层(填“上”或“下”).
(5)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用加热l-丁醇、浓H2SO4和溴化钠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夹持仪器没有画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中,在烧杯里的液面倒扣一个漏斗,其目的是既可以吸收充分,又可以防止倒吸.
(2)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事先必须进行稀释,其目的是ab.(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3)有同学拟通过红外光谱仪鉴定所得产物中是否含有“-CH2CH2CH2CH3”,来确定副产物中是否存在丁醚(CH3CH2CH2CH2OCH2CH2CH2CH3).请评价该同学设计的鉴定方案是否合理?为什么?答:不合理,产物1-溴丁烷也含有-CH2CH2CH2CH3
(4)为了进一步提纯1-溴丁烷,该小组同学查得相关有机物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物质熔点/℃沸点/℃
1-丁醇-89.5117.3
1-溴丁烷-112.4101.6
丁醚-95.3142.4
1-丁烯-185.3-6.5
则用B装置完成此提纯实验时,实验中要迅速升高温度至101.6℃收集所得馏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为了综合利用地沟油,我国将地沟油提炼成生物柴油可替换柴油做燃料,目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生物柴油是高级脂肪酸甲酯,可由油脂与甲醇通过酯交换生成新酯和新醇得到.已知油脂与甲醇互不相溶,反应中若有游离脂肪酸和水,将妨碍酯的交换.酯交换反应为:R1COOR2+R3OH→R1COOR3+R2OH.地沟油的预处理过程如下:
目前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碱催化法,用中性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步骤如下:
①将酯交换反应器做干燥处理,先向反应器中加入20g中性油,再称取40g正己烷(约61mL).
②称取甲醇4.6g(约5.8mL)放到锥形瓶中,然后称取0.200g氢氧化钠固体并使之溶解,然后加到反应器中.
③如图所示安装反应装置.
④控制温度在60~65℃进行恒温加热,搅拌1.5~2h.
⑤停止加热后,冷却,取出反应器,静置、分液,上层为生物柴油、正己烷和甲醇,下层主要为甘油.
⑥用温水洗涤制得的生物柴油3~4次.
⑦将水洗后的溶液倒入圆底烧瓶中,蒸馏,通过控制温度分别得到甲醇、正己烷,直至无液体蒸出后,烧瓶中剩余的液体主要为生物柴油.
(1)酯交换反应器由三颈烧瓶、冷凝管、温度计、搅拌棒组成.加入正己烷的作用是作溶剂,促进油脂与甲醇互溶.
(2)步骤④可以采用60~65℃的水浴加热方式进行恒温加热.中性油制备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己烷、甲醇.
(3)地沟油在预处理时干燥、蒸馏操作的目的是除去游离脂肪酸和水,否则将妨碍酯的交换.
(4)确定步骤⑥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蘸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用pH试纸测其酸碱性,若为中性则已洗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有甲、乙两位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设计了由铜和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两种方案:
①铜与浓硫酸加热直接反应,即Cu→CuS04
②将铜加到热的稀硫酸中并通入空气来制备硫酸铜,即由Cu→CuO→CuSO4试回答:
(1)写出方案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比较合理?②.(答编号),理由是无污染物产生,节约原料
(2)实验室采用方案①铜与浓硫酸加热直接反应制取硫酸铜时,会有气体产生,若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若将Cl2通入品红溶液中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如果不从气体颜色上去判断,到底是SO2还是Cl2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应怎样操作才能做出判断:对褪色的溶液加热,若恢复红色则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若加热不能恢复溶液颜色,证明为氯气导致的品红溶液褪色,SO2与下列五种有色溶液作用,均能褪色,其实质相同的是:②③⑤(填序号)
①品红、②酸性KMnO4、③溴水、④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⑤淀粉---碘溶液
(3)如果实验所需的浓硫酸是用接触法制取的,现有1.6t 75%的FeS2(杂质不含硫元素)的硫铁矿,理论上能制得98%的浓硫酸质量为2×106 克.
(4)如果将3.2g Cu与足量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则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如果把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500mL,取出50mL,向其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23.3g,则稀释后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把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入100mL a mol/L的NaOH溶液中,若反应物均无剩余,则a的取值范围是0.5≤b≤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实验室里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的无水CuCl2.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 ↑+2H2O.该反应是(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B处盛有饱和食盐水(或水),其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
(3)C处盛放的试剂浓硫酸(填名称),其作用是干燥Cl2
(4)E处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填名称),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5)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D处酒精灯.
(6)若用200mL 10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反应(不考虑氯化氢挥发),则产生氯气的物质的量为小于0.56mo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再反应,故应小于0.5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制备溴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三颈烧瓶,冷凝管B有E、F两个管口,冷却水应从E处进入.
(2)写出A中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单选)
A.三颈烧瓶中左边的分液漏斗中加入的是苯和溴水
B.导管不能插入锥形瓶中的液面之下,目的是防止倒吸
C.锥形瓶中的导管口出现大量白雾
D.碱石灰作用是防止有毒气体逸出,污染环境
(4)右侧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在反应反应后时加入A中(填写“反应前”、“反应中”或者“反应后”),用其作用是除去溴苯中的溴,此时液体出现分层现象,下层液体为溴苯(填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