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5535  175543  175549  175553  175559  175561  175565  175571  175573  175579  175585  175589  175591  175595  175601  175603  175609  175613  175615  175619  175621  175625  175627  175629  175630  175631  175633  175634  175635  175637  175639  175643  175645  175649  175651  175655  175661  175663  175669  175673  175675  175679  175685  175691  175693  175699  175703  175705  175711  175715  175721  175729  203614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分认定考试B卷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酸、碱、盐均属于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中存在各种平衡。

(1)氨水是中学常见的碱溶液

① 下列事实可证明NH3·H2O是弱碱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常温下,0. 1 mol·L-1氨水pH为11    

B.氨水能跟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C.常温下,0. 1mol·L-1氯化铵溶液的pH为5    

D.铵盐受热易分解

② 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氨水电离程度增大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加入少量氯化铁固体 B.通入氨气

C.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 D.加水稀释

(2)盐酸和醋酸是中学常见酸

用0.1 mol·L-1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而变化的两条滴定曲线。

① 滴定醋酸的曲线是____________(填“I”或“II”)。

② 滴定开始前,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 V1和V2的关系:V1___________V2(填“>”、“=”或“<”)。

④ M点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常温下将0.2mol/L HCl溶液与0.2mol/L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6,求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计算结果(填具体数字):c(H+)﹣c(NH3﹒H2O)=_____mol/L.

(4)铵盐和氯化银是中学常见盐

①0.1 mol·L-1的(NH4)2Fe(SO4)2溶液,与同浓度的(NH4)2SO4溶液相比较________(填溶质的化学式)溶液中NH的浓度更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含有足量AgCl固体的饱和溶液,AgCl在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AgCl(s)Ag+(aq)+Cl-(aq)

在25℃时,AgCl的Ksp=1.8×10-10。现将足量AgCl分别放入下列液体中:

①100 mL蒸馏水 

②100 mL 0.3 mol·L-1AgNO3溶液 

③100 mL 0.1 mol·L-1 MgCl2溶液

充分搅拌后冷却到相同温度,Ag+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分认定考试B卷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隔夜熟肉中因亚硝酸钠(NaNO2)含量严重超标而不能食用的说法,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NaNO2有毒,溶液显碱性,NaNO2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较弱的还原性。国家规定肉制品中NaNO2含量不能超过30 mg/kg。

(1)NaNO2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达)

活动二:鉴别NaNO2与食盐

(2)可用稀硫酸、淀粉和KI溶液鉴别,溶液变蓝的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活动三:检测熟肉中NaNO2含量的变化

(3)分别从 1000 g刚煮熟的肉和 1000 g隔夜熟肉中提取NaNO2,配成溶液,再分别用0.00500 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刚煮熟的肉消耗12.00 mL,隔夜熟肉消耗16.00 mL。(提示:MnO4一转化为Mn2+,NO2一转化为NO3一)

① 在做该滴定实验时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

A.容量瓶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分液漏斗 E.锥形瓶 F. 烧瓶

② 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 。

③ 隔夜熟肉中NaNO2的含量是____________mg/kg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该数据说明保存得当的隔夜熟肉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单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 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将甲和乙两种混合气体同时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一定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  )

序号

CO2

SO2

石灰水

HCl

CO2

石灰水

CO2

SO2

Ba(NO3)2

NO2

SO2

BaCl2

CO2

NH3

CaCl2

A. 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①实验室收集氨气采用图1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中做氯气与钠反应实验时采用图2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中采用图3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④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庚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己的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28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庚<己<戊

C. 常温下,庚和乙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

D. 丁的最高价氧化物不与任何酸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

A. NH4+、H+、NO3﹣、HCO3﹣ B. K+、Al3+、SO42﹣、NH3•H2O

C. Na+、K+、SO32﹣、Cl2 D. Na+、CH3COO﹣、CO3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隔板I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反应:A(g)+2B(g)?xC(g)△H=﹣192kJ•mol﹣1,向M、N中都通入1mol A和2mol B的混合气体,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x=3,达到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关系为:φ(M)>φ(N)

B. 若x>3,达到平衡后B的转化率关系为:α(M)>α(N)

C. 若x<3,C的平衡浓度关系为:c(M)>c(N)

D. x不论为何值,起始时向N容器中充入任意值的C,平衡后N容器中A的浓度均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现有一瓶1 000 mL、含25% NaClO、密度是1.19 g.cm-3的“84消毒液”,使用时需要稀释100倍(体积比),密封保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84消毒液”中NaClO物质的量浓度为4.0 mol·L-l

B. 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后,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04 mol·L-l

C. 空气中的CO2与“84消毒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O+CO2+H2O= NaHCO3+ HClO

D. 用容量瓶配制上述浓度的“84消毒液”480 mL,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3.0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2月月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推断题

某混合物A,含有KAl(SO4)2、Al2O3和Fe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变化: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Ⅲ、Ⅳ四步中对于溶液和沉淀的分离采取的方法是_____.

(2)根据上述框图反应关系,写出下列B、C、D、E所含物质的化学式

沉淀固体B______;C________;沉淀D_____;溶液E________.

(3)写出①、②、③、④四个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