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
⑴ 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 (填名称);
⑵ “三酸”与“两碱”之间均可反应,酸过量时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 , ;
⑶ “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Ag B.Cu C.Al D.Fe
⑷ 烧碱、纯碱均可吸收CO2,当含0.1mol 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将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
① ;②Na2CO3;③ ;④NaHCO3。
将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______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A.大力开采煤和石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B.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C.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降低PM2.5对环境的污染
D.对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净化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陈述的知识,类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磷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氧化物,则碳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也生成一种氧化物
B.稀硝酸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同理稀硫酸也能将木炭氧化成二氧化碳
C.CO2与SiO2化学式相似,则CO2与SiO2的物理性质也相似
D.NaHCO3、(NH4)2CO3固体受热后均能生成气体,则Na2CO3固体受热后也能生成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元素原子的( )
A. 原子量和核外电子数
B. 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C. 原子量和最外层电子数
D. 电子层数和次外层电子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ClO溶液与FeCl2溶液混合:Fe2++2ClO-+2H2O==Fe(OH)2↓+2HC1O
B.NH4HS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NH4++OH-==NH3↑+H2O
C.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至中性:H++SO42-+Ba2++OH-==BaSO4↓+H2O
D.将1 mol·L-1 NaAlO2溶液和1.5 mol·L-1的HC1溶液等体积混合:6AlO2-+9H++3H2O==5Al(OH)3↓+A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Al+2OH-===AlO2-+H2↑
B.Na与水反应:Na+2H2O===Na++H2↑+2OH-
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Al3++3OH-===Al(OH)3↓
D.AlCl3溶液中滴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F、Cl、Br、I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C. 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D. 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应用于金属的冶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冶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其中石灰石的作用是除去铁矿石中的脉石(二氧化硅)
B.湿法炼铜与火法炼铜的反应中,铜元素都发生还原反应
C.工业上Mg可由电解熔融的MgO制取,Na也可由电解熔融的NaCl制取
D.铝热法还原铁的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铁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NH4Cl和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说明可以用加热NH4Cl或NH4HCO3固体的方法制氨气
B. 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C. 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 分别将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