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 某不纯的烧碱样品,含Na2CO3 1.06%(质量百分含量)、H2O 3.6%、NaOH 95.34%, 。取m g样品溶于2 mol/L盐酸40 mL得溶液A(假设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用20mL2 mol/L NaOH溶液恰好中和剩余的酸,则A溶液中含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 ( )
A.4.68 g B.6..68 g
C.2.34 g D.由于m未知,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英只能用于生产玻璃
B.从海水提取物质不一定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C.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常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雕刻玻璃的试剂
D.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往往将碳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因果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炔中碳原子形成的是sp杂化轨道,因此易于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B. 金属锂的摩尔质量小,因此锂电池具有比能量大的优点
C. 苯环中含有大π键,因此易于发生加成反应,难于发生取代反应
D. 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CH3COOH与NH3·H2O的电离能力相同,因此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选用酸性KMnO4溶液洗气
B. 使用萃取的方法可提纯粗苯甲酸
C. 欲区分苯和甲苯,分别取少量样品价足量KMnO4溶液,振荡,KMnO4溶液褪色为甲苯,反之为苯
D. 欲确定溴乙烷中含有溴原子,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加热,待溶液冷却后滴加AgNO3溶液,若生成淡黄色沉淀即可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 AlO2-+4NH4++2H2O
B、向Ba(OH)2溶液中加入H2SO4溶液:Ba2++SO42-== BaSO4↓
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溶液:CO32-+2H+== CO2↑+H2O
D、SO2与碘水的反应:SO2 +2H2O + I2= SO42-+2I-+4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现反应Al3++3A1O2-+6H2O == 4Al(OH)3,正确的做法是
A、向铝盐溶液中不断加入纯碱溶液
B、向铝盐溶液中不断加入小苏打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不断滴入铝盐溶液
D、向铝盐溶液中不断滴入烧碱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将NaHCO3饱和溶液分别加热至20℃、50℃时测得溶液pH分别是8.4、8.8。对于pH升高的原因甲、乙同学提出各自观点:
甲认为:HCO3-的水解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碱性增强。
乙认为:温度升高造成NaHCO3受热生成Na2CO3,溶液碱性增强。
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提出以下方案补充实验:
(1)在50℃的NaHCO3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的试剂____(填序号),若____,则甲判断正确。
A.CaCl2溶液 B.Ba(OH)2溶液 C.NaOH溶液 D.澄清石灰水
(2)将加热后的NaHCO3饱和溶液冷却到20℃,若溶液的pH____8.4(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则乙判断正确;
(3)查阅资料,发现NaHCO3的分解温度为150℃,丙断言____判断是错误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每组物质发生各自变化所克服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是
A、食盐和蔗糖的熔化
B、白磷和硫的熔化
C、氯化铵固体和干冰受热后的气化
D、氧化镁和金属镁的熔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广义的水解观认为:无论是盐的水解还是非盐的水解,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g3N2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两种盐
B.CaC2的水解产物是Ca(OH)2和C2H2
C.Si3N4的水解产物之一是H2SiO3
D.PCl5的水解产物是HClO和P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分子或离子在指定的分散系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偏铝酸钠溶液:K+、NO3—、NH3·H2O
B.空气:C2H6、CO2、SO2、NO
C.硫酸铜溶液:H+、K+、S2—、Br—
D.重铬酸钾溶液:H+、Na+、SO42—、乙醛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