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两篇古代文献中都涉及到了KNO3。文献①:《开宝本草》记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献②《本草纲目》“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餇诸药者。”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 文献①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
B. 用文献①中方法制取KNO3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 文献②中火药的使用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
D. 文献②中使用火药的产物会污染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同学将铜片加入稀硝酸,发现开始时反应非常慢,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该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原因。请你和探究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1)提出合理假设。该实验中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A.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 B.压强增大
C.生成物的催化作用 D.反应物接触面积增大
(2)初步探究测定实验过程中不同时间溶液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5 | 50 | 60 | 70 | 80 | |
温度/℃ | 25 | 26 | 26 | 26 | 26 | 26 | 26.5 | 27 | 27 | 27 | 27 | |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规律,结合实验假设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查阅文献了解到化学反应的产物(含中间产物)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为此,请你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将表格和实验目的补充完整):
实 验 编 号 | 铜 片 质量/g | 0.1mol·L-1 硝酸/mL | 硝酸铜 溶液/mL | 亚硝酸钠 溶液/mL | 水的体积 /mL | 实验目的 |
① | 5 | 20 | 0 | 0 | ___ | 实验①和②探究_________对验的影响;实验①和③探究亚硝酸根 的影响。 |
② | 5 | 20 | 0.5 | 0 | 0 | |
③ | 5 | 20 | ____ | ____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针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课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如下方案,你认为不符合课题要求的是( )
①利用风力发电制氢燃料; ②利用潮汐能发电; ③大力建设火电厂; ④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⑤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⑥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 ⑦提倡每家使用小排量汽车,取消公共汽车等大排量车;⑧尽量使用含碳量低的产品;
A. ⑥⑧ B. ③④⑦ C. ③④⑤⑥ D. ③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FeCl3溶液吸收H2S的原理:2Fe3++H2S→2Fe2++2H++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2S作氧化剂 B. 还原性:H2S > Fe2+
C. Fe3+ 发生氧化反应 D. 每消耗1mol H2S时转移4NA个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后,然后竖立试管
④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
⑤将烧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紧塞子
⑥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⑦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
⑧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
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洒精灯微热
A. ①③⑥⑨ B. ①③④⑥⑨ C. ①③④⑥⑦⑨ D. ③④⑥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I.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拥有化学知识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1)有下列三种生活中常见物质:①食盐、②西红柿、③青霉素,按要求填空(填序号):
①可作调味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作抗生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富含维生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下列三种与环境有关的物质:①SO2、②HCHO(甲醛)、③氟利昂。请按要求填空(填序号)。
①可造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某些装修材料造成居室污染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中国的高铁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1)高铁信息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选项的字母)。
A.铜 B.石墨 C.硅 D.二氧化硅
(2)高铁轨道建设铺设的铁轨属于_________(填“铁合金”或“单质铁)。
(3)硫酸工厂周边废弃的铁轨易生锈,是因为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其中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物质含少量杂质,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序号 | 物质 | 杂质 | 除杂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 |
① | KNO3溶液 | KOH | 加入FeCl3溶液,并过滤 |
② | FeSO4溶液 | CuSO4 |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 |
③ | H2 | CO2 | 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④ | NaNO3固体 | CaCO3 | 溶解、过滤、蒸发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
A.不慎碰翻燃着的酒精灯使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灭火
B.先在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再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纸上称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使用分液漏斗前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E.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
(2)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过滤;b.结晶;c.蒸馏;d. 萃取e.分液
请将相应分离提纯物质方法的序号填入空白处:
①除去澄清石灰水中悬浮的CaCO3颗粒:________。
②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________。
③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④分离水和CCl4的混合物:________。
⑤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以下四种物质:A:Si B:Na2Si O3 C:Ca (ClO )2 D: KAl( SO4)2·12H2O。
请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选项,并用选项的字母填空
(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于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用于制计算机芯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于作净水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新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表面会变黄,最终变成褐色,这种现象在食品科学上通常称为“褐变”.关于苹果褐变的原因有以下两种说法:
A.苹果中的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Fe3+
B.苹果中的酚类物质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用品:苹果、浓度均为0.1molL﹣1的盐酸、NaHCO3溶液、Na2SO3溶液,KSCN溶液,去氧蒸馏水.
(1)探究1: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在“褐变”后的苹果上滴上2~3滴____溶液. | ______________. | 说法A不正确 |
(2)探究2:
【查阅文献】
Ⅰ.苹果中含有多种酚和酚氧化酶,苹果中酚氧化酶的活性温度为35℃左右、活性pH约为5.5﹣7.5.
Ⅱ.酚类物质遇FeCl3溶液常发生显色反应而呈现一定颜色,如苯酚显紫色,对苯二酚显绿色,甲基苯酚显蓝色.
该小组将刚削皮的苹果切成七块,分别进行如下实验.请填写下表中相应的结论:
序号 |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① | 在一块上滴加2~3滴FeCl3溶液 | 表面变为绿色 | __________. |
② | 再取两块,一块放置于空气中,另一块迅速浸入经过去氧的蒸馏水中. | 前者表面逐渐褐变,后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 苹果褐变与____有关 |
③ | 另两块分别立刻放入沸水和0.1molL﹣1盐酸中浸泡2min后取出,置于空气中. |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块均无明显变化. | 苹果褐变与酚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
④ | 最后两块分别立刻放入浓度均为0.1molL﹣1的NaHCO3和Na2SO3溶液里浸泡2min后取出,置于空气中. | 前者经过一段时间表面逐渐褐变,后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明显变化. | 亚硫酸钠溶液能阻止苹果褐变 |
(3)问题分析:
Ⅰ、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NaHCO3溶液略显碱性,而NaHSO3溶液却略显酸性.NaHSO3溶液略显酸性是因为______________.
Ⅱ、0.1molL﹣1的NaHCO3溶液和Na2SO3溶液的pH相近,Na2SO3溶液却能阻止苹果褐变,结合离子方程式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Ⅲ、对探究2中的试验③所得结论作进一步解释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