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物质编号 | 物质转化关系 | a | b | c | d |
Na2O | Na2O2 | Na | NaOH | ||
② | Al2O3 | Na [Al(OH) 4] | Al | Al(OH)3 | |
③ | FeCl2 | FeCl3 | Fe | CuCl2 | |
④ | NO | NO2 | N2 | HNO3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A处可减缓铁的腐蚀
B.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A或B处均可减缓铁的腐蚀
C.若X为锌棒,开关K置于B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D.若X为碳棒,开关K置于A处时,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后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时,遇到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便慢慢地转变为铜蓝(CuS),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解释及说法不合理的是
A.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
B.常温时ZnS、PbS、CuS都难溶于水,CuSO4可溶于水
C.铜蓝的形成过程是:ZnS(s)+Cu2+CuS(s)+Zn2+
D.硝酸型酸雨不利于铜蓝的形成:CuS+2H+=Cu2++H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海水综合利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联合工业体系(部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可采用蒸馏法
B.②中可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镁溶液制金属镁
C.③中提溴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D.④的产品可生产盐酸、漂白液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Ti),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金红石(TiO2)的形式存在.由于金红石熔点高,为金属Ti的直接制备带来了困难.在工业上常常采用将其先转化成熔沸点较低的TiCl4后再进行还原的方法.金红石转化成TiCl4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TiO2+2C+2Cl2═TiCl4+2CO
(1)指出该反应的氧化剂 ,氧化产物 ;
(2)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
(3)当有6mol电子转移,则有 mol还原剂被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类比推理是化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HCl可以用如图装置完成喷泉实验, 推测HF可以用此装置完成喷泉实验
B.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推测Fe与I2反应生成FeI3
C.SiH4的沸点高于CH4,推测H2Se的沸点高于H2S
D.NaCl与浓H2SO4加热可制HCl,推测NaBr与浓H2SO4加热可制H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沉淀的生成及其转化,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浊液中存在平衡:AgSCN(s)Ag+(aq)+SCN-(aq)
B.②中颜色变化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SCN-
C.③中颜色变化说明有AgI生成
D.该实验可以证明AgI比AgSCN更难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和H2S)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1)高湿条件下,写出大气中SO2转化为HSO3—的方程式: 。
(3)二氧化硫—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利用大气所含SO2快速启动,其装置示意图如下:
① 质子的流动方向为 (“从A到B”或“从B到A”)。
②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4)燃煤烟气的脱硫减排是减少大气中含硫化合物污染的关键。SO2烟气脱除的一种工业流程如下:
① 用纯碱溶液吸收SO2将其转化为HS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 若石灰乳过量,将其产物再排回吸收池,其中可用于吸收SO2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有沉淀产生,加入H+有气体放出的是
A.Na+、Cu2+、Cl-、SO B.Fe3+、K+、SO、NO
C.Na+、CO、OH-、NO D.Na+、Ca2+、Cl-、H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人体细胞中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含量约占细胞鲜重总量97%的化学元素是
A. C、H、O、N、P、Ca B. C、H、O、N、P、K
C. C、H、O、N、S、K D. C、H、O、N、P、S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