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Ag+、NO3-、Cl-B.Cu2+、Na+、H+、OH-
C.K+、Ba2+、CO32-、Cl-D.K+、Na+、CO32-、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事实不能用来判断非金属性强弱依据的是
A. 单质的熔点、沸点高低
B. 非金属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C. 非金属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D. 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有机物a和苯通过反应合成b 的过程如图(无机小分子产物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加成反应
B. 若R为CH3时,b中所有原子可能共面
C. 若R为C4H9时,取代b苯环上的氢的一氯代物的可能的结构共有4种
D. 若R为C4H5O时,lmolb最多可以与5molH2加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周期表中有8个A族,8个B族
B.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2种元素
C. 短周期元素是指1-20号元素
D. 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都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碳酸亚铁(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是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制备补血剂乳酸亚铁。某研究小组 通过下列实验,寻找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各FeCO3的最佳方案: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
滴管 | 试管 | ||
0.8mol/LFeSO4溶液(pH=4.5) | 1mol/LNa2CO3溶液(pH=11.9) | 实验Ⅰ: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后出现明显的红褐色 | |
0.8mol/LFeSO4溶液(pH=4.5) | 1mol/L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Ⅱ: 产生白色沉淀及少量无色气泡,2min,后出现明显的灰绿色 | |
0.8mol/L(NH4)2Fe(SO4)2溶液(pH=4.0) | 1mol/L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Ⅲ: 产生白色沉淀及无色气泡,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
(1)实验I中产生HCO3-和红褐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实验Ⅱ中产生FeCO3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实验Ⅲ中NH4+所起的作用,甲同学设计了实验Ⅳ进行探究:
操作 | 现象 | |
实验Ⅳ | 向0.8mol/LFeSO4溶液中加入_____,再加入一定量Na2SO4固体配制成混合溶液(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1mol/LNaHCO3溶液混合 | 与实验Ⅲ现象相同 |
实验Ⅳ中加入Na2SO4固体的目的是_____
对比实验Ⅱ、Ⅲ、Ⅳ,甲同学得出结论:NH4+水解产生H+,降低溶液pH,减少了副产物Fe(OH)2的产生。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应补充的对比实验操作是_____.再取该溶液一滴管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4)小组同学进一步讨论认为,定性实验现象并不能直接证明实验Ⅲ中FeCO3的纯度最高。需要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定量测定。
分别将实验Ⅰ、Ⅱ、Ⅲ中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然后转移至A处的广口瓶中。反应完成后通入N2的作用是_______。为测定FeCO3的纯度,除样品总质量外,还需测定的物理量是_________
(5)实验反思:经测定,实验Ⅲ中的FeCO3纯度高于实验Ⅰ和实验Ⅱ。通过以上实验分析。制备FeCO3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人的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纤维素葡萄糖 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B. 淀粉葡萄糖 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C. 蛋白质氨基酸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人体生长发育)
D. 油脂甘油和高级脂肪酸CO2和H2O(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完成下列各题
(1)铵态氮肥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写出氯化铵(NH4Cl)受热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烯能使溴水褪色,生成1,2﹣二溴乙烷(CH2 Br﹣CH2 Br).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工厂的铁和铜混合屑末,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X的名称是;
(2)气体D是;
(3)A与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铜和水,反应中固体的颜色变化是;A作(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4)溶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是 , 溶液E中阴离子除了OH﹣外还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