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所以一般放在小烧杯中称量
B.使用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
C.做完实验后,用剩的任何药品不得丢弃,也不要放回原瓶
D.实验室制取氧气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使pH试纸呈红色的溶液中:Fe2+、ClO-、SO42-、Na+
B.c(H+)=1.0×10-13mol/L 的溶液中:Na+、SO42-、Al O2-、CO32-
C.加入铝粉后能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中:NH4+、Na+、NO3-、SO42-
D.由水电离出c(H+)=10-12 mol·L-1的溶液:K+、Al3+、Cl-、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苯酚钠溶液与少量的CO2反应: C6H5O-+CO2+H2O → C6H5OH+CO32 -
B.将标准状况下1.12 L氯气通入10 mL 1 mol / L的溴化亚铁溶液中:
2Fe2++4Br-+3Cl2 =2Fe3++6Cl-+2Br2
C.向NaOH溶液中滴加同浓度的少量Ca(HCO3)2溶液:Ca2++HCO3- +OH- =CaCO3↓+H2O
D.NH4HSO4溶液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 H++SO42-+Ba2++OH-===BaS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KAl(SO4)2·12H2O]的混合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0.4mol/L,当加入等体积0.4mol/L KOH溶液时,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则反应后溶液中K+的浓度约为( )
A.0.225mol/L B.0.25mol/L C.0.45mol/L D.0.9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下列装置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 B.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3
C.丙图装置可制得金属锰 D.丁图验证NaHCO3和Na2CO3热稳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向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后得溶液M,因CO2通入量的不同,溶液M的组成也不同。若向M中逐滴加入盐酸,产生的气体体积V(CO2)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HCl)的关系有下列图示四种情况,且(2)、(3)、(4)图中分别有OA<AB,OA=AB,OA>AB, 则下列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是(不计CO2的溶解) ( )
A.M中只有一种溶质的有(1)和(3) B.M中有两种溶质的有(2)和(4)
C.(2)图显示M中c(NaHCO3)>c(Na2CO3)
D.若M中有两种溶质,依题目信息无法判断M中两种溶质浓度的比值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①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2
②不宜用瓷坩埚灼烧氢氧化钠或碳酸钠固体
③Cl2可以与水反应而S则不与水反应说明Cl的非金属比S强
④用稀氨水洗涤做“银镜反应”实验后附着在试管壁上的银
⑤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以制得Fe(OH)3胶体
⑥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可先将氯化亚铁溶解在盐酸中,再加入蒸馏水稀释,最后加入少量铁粒
⑦少量的钠保存在煤油中
A.①②④ B.②⑥⑦ C.②④⑥⑦ D.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判断 |
A | 碳酸钠溶液可用于治疗胃病 | Na2CO3可与盐酸反应 | Ⅰ对,Ⅱ对,有 |
B | 向Na2O2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色 | 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 Ⅰ对,Ⅱ错,无 |
C | 金属钠具有强还原性 | 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 | Ⅰ对,Ⅱ对,有 |
D | 过氧化钠可用于航天员的供氧 | Na2O2能和CO2和H2O反应生成O2 | Ⅰ对,Ⅱ对,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p(Ne)>p(H2)>p(O2) B.p(O2)> p(Ne)>p(H2)
C.p(H2)>p(O2)> p(Ne) D.p(H2)>p(Ne)> p(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甲、乙、丙、丁、戊五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3gNa、6.2gNa2O、7.8gNa2O2、4.0g NaOH和5.6CaO而后各加入100mL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丁<乙<丙<戊 B.戊<丁<甲<乙=丙
C.丁<乙=丙<甲<戊 D.丁<甲<乙<丙<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