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东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测试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实现:Fe+H2SO4=FeSO4+H2↑反应的是
A.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后,放入一盛有稀 H2SO4溶液的烧杯中 |
B.Cu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一定量的H2SO4溶液 |
C.Cu片作阴极,铁片作阳极,电解一定量的H2SO4溶液 |
D.将铁片直接放入一盛有稀 H2SO4溶液的烧杯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高二10月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关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电极为阴极 |
B.原电池的负极、电解池的阳极都发生氧化反应 |
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
D.电解时电解池的阳极一定是阴离子放电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负极质量减小,正极质量增加 |
B.设想把“H2+Cl2===2HCl”设计成燃料电池,用于工业制盐酸,并进行发电 |
C.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变 |
D.原电池的两极一定是由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3届湖南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10月联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已知某镍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充、放电按下式进行:Cd + 2NiOOH + 2H2O Cd(OH)2 + 2Ni(OH)2
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 + OH-="==" NiOOH + H2O |
B.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
C.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不变 |
D.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
①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②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③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④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冠县武训高中高二10月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标记为Li-ion的电池。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Li+2Li0.35NiO22Li0.85Ni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Li-e-=Li+ |
B.充电时,Li0.85NiO2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 |
C.该电池不能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
D.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南省郑州四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做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为:2CH3OH + 3O2 + 4OH-2CO32-+ 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CH3OH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
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 CO32-+ 6H2O |
D.充电时每生成1 mol CH3OH转移6 mol电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南省郑州四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发生还原反应 | 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 |
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 | 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