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1届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也与胶体的性质有关 |
B.我国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商家不得无偿提供塑料袋,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 |
C.严格的讲,“通风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实验生成的有害气体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
D.长期盛放NaOH溶液的滴瓶不易打开,是因为NaOH与瓶中的CO2反应使瓶内气体减少形成“负压”之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下列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是
①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桔杆、动物粪便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
②上海世博会某些国家的展馆使用可降解的建筑材料;
③减少CO2的排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④大力发展潮汐能、风能、核能等。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抚州市教研室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环保部2010年9月5日报导: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下列大气污染物主要不是来自汽车尾气的是
A.氯气 | B.一氧化氮 | C.一氧化碳 | D.碳氢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单选题
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冰箱中使用的含氟制冷剂泄漏后,会破坏臭氧层 |
B.Cl2和SO2都有漂白作用,都可以使有色棉布褪色 |
C.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向空气中的排放,是防止酸雨形成的有效措施 |
D.严格地讲实验室使用排风扇是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产生的有害气体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九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①煤的燃烧 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④汽车尾气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①在农田中焚烧植物秸秆 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③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 污染 ④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 ⑤集中掩埋废旧电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⑤ | D.①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全球气候变暖。据报道,江苏在最近50年里平均气温升高1.38℃。下列哪种气体的增加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A.N2 | B.O2 | C.CO2 | D.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三三月月考(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实现低碳生活,必须停止使用所有燃料 |
B.N和K都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因此可以将铵态氮肥和草木灰同时施用 |
C.雾天行车要打开汽车大灯,这时若看到光路是由于“丁达尔现象” |
D.硅是一种灰黑色的金属单质,是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元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化学与科技、社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以下认识合理的是
A.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
B.世界名牌服装产品中含有甲醛等有机物,说明甲醛对人体危害不大 |
C.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如添加苏丹红的“红心鸭蛋” |
D.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污染,应积极对废旧电池进行处理,如集中焚烧填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云南省昆明三中、滇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酸雨给人类带来了种种灾祸,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减少或者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①对燃煤进行脱硫;②对含SO2、NO2等工业废气进行无害处理后排放到大气中;
③人工收集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④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采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等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