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61322  61330  61336  61340  61346  61348  61352  61358  61360  61366  61372  61376  61378  61382  61388  61390  61396  61400  61402  61406  61408  61412  61414  61416  61417  61418  61420  61421  61422  61424  61426  61430  61432  61436  61438  61442  61448  61450  61456  61460  61462  61466  61472  61478  61480  61486  61490  61492  61498  61502  61508  61516  203614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为提纯含NaCl和Na2SO4两种杂质的NaNO3溶液,且逐一分离出杂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流程:

(1)操作①②③的名称都是________(填操作名称)。

(2)写出试剂的名称:试剂1___________;试剂2_____________。

(3)操作③之前加入Na2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入试剂4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控制试剂4的加入量“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在气体体积测定仪中用镁和硫酸反应测定1 mol氢气体积。完成下列填空:

(1)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塞上B瓶的玻璃塞,用橡皮塞塞紧A瓶加料口,当看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可以确认装置气密性良好。

(3)已知液体量瓶的刻度范围是110~130 mL,实验时称取镁带的质量要控制在0.100~0.110 g之间,目的是_________。

(4)完成一次测定实验,需要2次用注射器抽气,其中需要记录的是第__________次抽出气体的体积。

(5)下列情况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的是______(填编号)

a. 镁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尽         b. 储液瓶中的液体是水

c. 未冷却到室温就读数            d. 装置气密性不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进行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实验步骤】

(1)用_______(填仪器名称,下同)准确称量瓷坩埚的质量。

(2)在瓷坩埚中加入约2 g研细的硫酸铜晶体,并称量。

(3)把盛有硫酸铜晶体的瓷坩埚放在泥三角上慢慢加热,直到蓝色完全变白,然后把坩埚移至____________中冷却到室温,并称量。

(4)重复(3)的实验进行恒重操作,直至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0.001 g。

【数据记录与处理】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坩埚的质量(g)

29.563

30.064

坩埚+试样的质量(g)

31.676

32.051

恒重后,坩埚+硫酸铜的质量(g)

30.911

31.324

x的值

5.05

5.13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处理结果,计算本次实验的相对误差为______%(已知x的理论值为5)。

【分析与讨论】

(1)做一次实验,至少需要加热________次(填数字,下同);至少需要称量_________次。

(2)恒重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两次实验求x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值比理论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编号)。

a.加热过程中有晶体溅出         b.被测样品中含有加热不挥发的杂质

c.实验前,晶体表面潮湿         d.晶体灼烧后直接放在空气中冷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同学欲配制0.1 mol/L 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试剂。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1)他猜测烧杯中未溶物为BaCO3。理由是_____________;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为准确测定样品中Ba(OH)2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

①配制250 mL约0.1 mol/L Ba(OH)2溶液:称取5.000 g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将滤液转入______中,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 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甲基橙,将0.200 mol/L标准盐酸装入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重复滴定2次。平均消耗盐24.20 mL。计算样品中Ba(OH)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上述滴定中,滴定管在注入标准盐酸之前,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________________。在滴定中,准确读数应该是滴定管上蓝线的________________处所对应的刻度。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硫酸铜晶体在不同温度下可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甚至分解成氧化物。某学生在不同温度下给8.000 g硫酸铜晶体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序

温度(℃)

冷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1

102

6.848

2

113

5.696

3

258

5.120

4

570

2.560

 

(1)第1次实验后,试样晶体失去结晶水的质量是_____ g。

(2)通过计算确定第二次实验后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3)第四次实验后,剩余固体为一种黑色粉末(假设为纯净物),将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至少需要0.50mol/L的稀硫酸多少毫升?(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化合物:双氧水、矿泉水            B.同位素:1H22H2

C.非电解质:Cl2、BaSO4               D.分子晶体:I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选项的变化中,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的是

A.CO2→MgO       B.Fe3O4→H2O      C.FeCl3→CuCl2      D.MnO2→Al2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X、Y、Z、M、W为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 g/L;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M

B.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C.XZ2、X2M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为测定某铝镁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某小组计划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填写下列空白。

(1)同学们选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轻轻打开其活塞,一会儿后稀硫酸就不能顺利滴入锥形瓶。请你帮助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经讨论认为甲装置有两个方面会引起较大误差,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于是他们设计了实验装置乙。乙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若实验前后滴定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 mL、V2 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__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现有Fe、Cu组成的合金,其中Cu、Fe的总物质的量为a mol,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研成粉末后,全部投入含b mol HNO的稀溶液中,微热使其充分反应,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剩余的残渣只有Cu,则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__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情况)

(2)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Cu时,则b的取值范围是(用a、x表示)___________。

(3)当x=0.5,溶液中Fe与Fe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在标准状况下共产生672 mL气体。则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