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058
现有一定量含有杂质的
试样,请从下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氧气的体积计算
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反应物只有
固体、含HCl20%的盐酸和蒸馏水).
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在实验中和
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应选用的装置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标号):_____________.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58
(1)取一支大试管,往里加入15mL水与苯(),静置.取黄豆粒大的金属钠(
),轻轻放入这支装有水和苯的试管.推测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有一瓶浸在煤油里的钠块.要取用金属钠进行上述实验,取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58
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盛有2mL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再向试管中倒入1mL煤油,然后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刀轻轻一切,便切开来,取其中的一小块,放入上述试管中,可观察到钠首先沉到煤油底部,一接触到水层就产生大量气泡,使钠块变成球状并向上浮,同时水层变红色,一会儿之后,钠又慢慢沉降到两种溶液的交界处,一接触到水层,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使钠上浮,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钠反应完为止.根据本段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中说明钠的物理性质主要有: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内容说明钠的一种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该性质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采用上述装置在实验室里用钠制氢气,为了节省钠的用量,使产生的氢气几乎纯净且全部收集起来,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058
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人含酚酞的稀NaOH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色.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保存饱和氯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用简要文字说明)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原因是①或者是②: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物理教研室 题型:058
20世纪中叶,化学科学和_________科学共同揭示了生命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遗传规律.1965年,我国化学家人工全合成的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全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物理教研室 题型:043
我国规定饮用水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要求(见下表):
下图是原水处理成自来水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1)原水中含、
、
、
等,加入石灰后生成
,进而发生若干复分解反应,写出其中一个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2)凝聚剂除去悬浮固体颗粒的过程_________(填写编号,多选倒扣分).
①只是物理过程②只是化学过程③是物理和化学过程是常用的凝聚剂,它在水中最终生成___________沉淀.
(3)通入的目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
(4)气体A的作用是________.这种作用是基于气体A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具有_________性.
(5)下列物质中_________可以作为气体A的代用品(填写编号,多选倒扣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物理教研室 题型:043
动手实验:下面是某同学研究氯气性质过程中的一个片断.请你帮助他完成部分实验并补全活动记录.
[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__________色_________态;闻氯气的气味:__________气味.
[预测]氯气是一种非金属单质,它可能具备的性质有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1)氯气与铁反应生成__________,氯气与氢气反应生成__________.
(2)通过比较氯气和曾经学习过的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可推知氯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能跟__________等物质反应.
(3)这位同学是按照怎样的程序来研究物质的?
(4)在上述过程中,他都用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5)氧气也是一种非金属单质,说出闻其气味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