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图是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漏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 ] | |
A. |
烧瓶中立即出现白烟 |
B. |
烧瓶中立即出现红棕色 |
C. |
烧瓶中发生的反应表明常温下氨气有还原性 |
D. |
烧杯中的溶液是为了吸收有害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据报道,在300℃、70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 | |
[ ] | |
A. |
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
B. |
反应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
C. |
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
D. |
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
[ ] | |
A. |
HNO 3溶液(H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 |
B. |
CO 2(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
C. |
KNO 3晶体(NaCl),蒸馏水,结晶 |
D. |
C2H5OH (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
[ ] | |
A. |
NO 2通入FeSO4溶液中 |
B. |
CO 2通入CaCl2溶液中 |
C. |
NH 3通入ALCl3溶液中 |
D. |
SO 2通入已酸化的Ba(NO3)2溶液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
[ ] | |
A. |
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
B. |
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
C. |
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清洗 |
D. |
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列各组有机物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
[ ] | |
A. |
乙醇、甲苯、硝基苯 |
B. |
苯、苯酚、己烯 |
C. |
苯、甲苯、环己烷 |
D. |
甲酸、乙醛、乙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列实验目的可以达到的是 | |
[ ] | |
A. |
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 |
B. |
醋酸钠结晶水合物与碱石灰共热制取甲烷. |
C. |
浓硫酸与溴化钠共热制取溴化氢 |
D. |
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 |
A. |
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
B. |
1.7 g 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 |
C. |
1 mol 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
D. |
标准状况下,2.24 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上海卷) 题型:013
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
[ ] | |
A. |
|
B. |
|
C. |
|
D.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泰州南通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13
某新型“纸”电池以碳纳米管和金属锂作为两极,造纸用的纤维素在一种离子液体X中溶解并做成隔离膜,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xLi+C(碳纳米管) | |
[ ] | |
A. |
放电时Li+由正极向负极移动 |
B. |
充电时的阳极反应为:LixC-xe-=C+xLi+ |
C. |
X可能为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 |
D. |
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