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13
实验室中以下物质的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
[ ] | |
A. |
浓硝酸用带橡胶塞的细口、棕色试剂瓶盛放,并贮存在阴凉处 |
B. |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
C. |
少量液溴可用水封存,防止溴挥发 |
D. |
保存硫酸亚铁溶液时,要向其中加入少量硫酸和铁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13
下列实验现象或描述正确的是 | |
[ ] | |
A. |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
B. |
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烟 |
C. |
二氧化硅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 |
D. |
明矾[KAl(SO4)2·12H2O]在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A. |
按分散剂种类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B. |
漂白粉、钢、氯水、Fe(OH)3胶体均为混合物 |
C. |
CO2、SO3、NO2和水反应均能生成相应的酸,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
D. |
KNO3溶液、铜、熔融的NaCl均能导电,都属于电解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题型:013
前几年俄罗斯科学家宣布用核反应得到了113号和115号两种新元素,质量数分别是284和288.下列关于这两种元素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A. |
质子数相等 |
B. |
中子数相等 |
C. |
电子数相等 |
D. |
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相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13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据,下列为某同学对数据的利用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
[ ] | |
A. |
用溶解度数据判断煮沸Mg(HCO3)2溶液得到的产物是Mg(OH)2而不是MgCO3 |
B. |
用沸点数据推测将一些液体混合物用分馏的方法分离开来的可能性. |
C. |
用反应热数据的大小判断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快慢. |
D. |
用原子(或离子)半径数据推测某些原子(或离子)氧化性可还原性的强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13
将51.2 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 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 mL 2 mol/L NaOH溶液完全吸收,(已知:2NO2+2NaOH | |
[ ] | |
A. |
0 .2 mol |
B. |
0 .4 mol |
C. |
0 .6 mol |
D. |
0 .8 mo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1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 | |
A. |
氯化镁的熔点高于氧化镁的熔点,电解熔融的氧化镁也可以获得单质镁. |
B. |
CO2溶于水生成碳酸,而SiO2不溶于水,说明碳酸比硅酸的酸性强. |
C. |
用NaOH溶液能够将K+与Mg2+、Ag+与Al3+、Cu2+与Ba2+、Al3+与Fe3+各对离子分离. |
D. |
为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性,用盐酸将KMnO4溶液进行酸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13
把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残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来加入的铁粉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和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 ] | |
A. |
1∶4 |
B. |
1∶7 |
C. |
1∶8 |
D. |
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淮南市二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13
铁氧磁体法处理含Cr2O72-废水原理如下:向含Cr2O72-的酸性废水中加入FeSO4·7H2O,将Cr2O72-还原为Cr3+,调节溶液的pH,使铁、铬元素转化为组成相当于FeII[FeIIIx·CrIII2-x]O4(铁氧磁体、罗马数字表示元素的价态)的沉淀.处理含1 mol Cr2O72-的废水至少需要加入a mol FeSO4·7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 ] | |
A. |
x =0.5,a=8 |
B. |
x =0.5,a=10 |
C. |
x =1.5,a=8 |
D. |
x =1.5,a=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