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 | |
A. |
1 L 0.1 mol/L的FeCl3溶液中,H+的数目约为6.02×1015 |
B. |
1 mol金刚石中含有C-C键的数目约为6.02×1023 |
C. |
7.8 g NA2O2中含有的阴离子数目约为6.02×1022 |
D. |
标准状况下,1L甲醇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O2分子个数约为(1/22.4)×6.02×102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已知氧元素有16O、18O两种核素,按中学化学知识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
A. |
NA2O2与H218O反应时产生18O2气体 |
B. |
向2SO2(g)+O2(g)2SO3(g)的平衡体系中加入18O2,结果18O只出现在产物中 |
C. |
CH3COOH和CH3CH218OH发生酯化反应时,产物中分子式为H218O |
D. |
用惰性电极电解含有H218O的普通水时,阳极可能产生三种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氧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将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羧酸混合后,再加入浓硫酸加热,结果只生成碳原子个数分别为4、5、6的三种酯,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 | |
A. |
若羧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分别为3个和4个时,则醇分子中碳原子分别为1个和2个 |
B. |
若羧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分别为2个和3个时,则醇分子中碳原子分别为2个和3个 |
C. |
甲酸和甲醇在混合物中不能同时存在 |
D. |
若羧酸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分别为2个和3个时,则醇分子中碳原子分别为3个和4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压强.速率的变化都符合的示意图的反应是 | |
[ ] | |
A. |
2SO2(g)+O2(g)2SO3(g);△H<0 |
B. |
4NH3(g)+5O2(g)4NO(g)+6H2O(g);△H<0 |
C. |
H2(g)+I2(g)2HI(g);△H>0 |
D. |
C(s)+H2O(g)CO(g)+H2(g);△H>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2)在常温与黑暗处可保存一年.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ClO2=4ClO2↑+H++Cl-+2H2O.向NAClO2溶液中滴加H2SO4,开始反应缓慢,随后反应迅速,其原因是 | |
[ ] | |
A. |
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的氧化性增强 |
B. |
溶液中的H+起催化作用 |
C. |
ClO2逸出,使反应的生成物浓度降低 |
D. |
溶液中的Cl-起催化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 |
[ ] | |
A. |
①③ |
B. |
②④ |
C. |
①②④ |
D. |
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下列物质的除杂方式:①SO2中混有的SO3杂质可以让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除去;②MnO2中混有的少量有机物,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③乙烯中混有的SO2气体可以通过溴水除去;④金属铜中含有的少量银和锌可以通过电解精炼的方式除去;⑤KNO3中含有的少量NACl可以通过重结晶的方法除去,其中合理的是 | |
[ ] | |
A. |
①②④⑤ |
B. |
全部 |
C. |
①②③④ |
D. |
②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N2和H2O(g).已知:N2(g)+2O2(g)=N2O4(g);△H=+8.7 kJ·mol-1 N2H4(g)+O2(g)=N2(g)+2H2O(g);△H=-534.0 kJ·mol-1 下列表示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
[ ] | |
A. |
2N2H4(g)+N2O4(g)=3N2(g)+4H2O(g);△H=-542.7 kJ·mol-1 |
B. |
2N2H4(g)+N2O4(g)=3N2(g)+4H2O(g);△H=-1059.3 kJ·mol-1 |
C. |
N2H4(g)+N2O4(g)=N2(g)+2H2O(g);△H=-1076.7 kJ·mol-1 |
D. |
2N2H4(g)+N2O4(g)=3N2(g)+4H2O(g);△H=-1076.7 kJ.mol-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依次是 | |
[ ] | |
A. |
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 |
B. |
氢键;氢键;极性键 |
C. |
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
D. |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中学试卷网2007年高考化学大预测卷 题型:013
“绿色化学实验”进课堂,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与操作以替代相关的课本实验.实验操作:钠与氯气反应的装置可作如下图改进,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球.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 ] | |
A. |
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
B. |
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
C. |
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
D. |
若在棉球外沿滴一滴淀粉碘化钾溶液,可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