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A.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Cl2+2OH-=Cl-+ClO-+H2O |
B.将氨通入盐酸溶液中:NH3+H+= NH4+ |
C.在漂白粉溶液中通入SO2:Ca2++2ClO-+ SO2+H2O = CaSO3↓+2HClO |
D.将少量铜屑放入浓硝酸中:Cu+4H++2NO3- = Cu2++2NO2↑+ 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微粒在指定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NH4+、Cl—、NO3— |
B.1.0 mol·L—1KI溶液中:Mg2+、Fe2+、SO42—、C1O— |
C.c(Fe3+)="0.1" mol·L-1的溶液中:Na+、NH4+、HCO3-、SCN— |
D.饱和氨水中:NH4+、Ag+、SO42-、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解释事实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
B.醋酸使碳酸钙溶解: |
C.草酸溶液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
D.向污水中投放明矾,生成能凝聚悬浮物的胶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H4+、Ba2+、Mg2+、Ag+、OH-、SO42-、CO32-中的某几种,现用该溶液做以下实验:①取此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盐酸无明显现象;②另取少许加入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③将②中沉淀过滤,取滤液微热,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由此推断,该溶液中肯定有 离子,肯定没有 离子。
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OH-+H++SO42-=BaSO4↓+H2O |
B.Fe与FeCl3溶液反应:Fe+Fe3+=2Fe2+ |
C.大理石中加入稀盐酸:CaCO3+2H+=Ca2++CO2↑+H2O |
D.AlCl3溶液中加过量氨水:Al3++3OH-=Al(OH)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能使氢氧化铝迅速溶解的溶液: Na+、Fe2+、NO3—、SO42— |
B.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Na+、NH4+、 CO32—、SO42— |
C.含有大量SO42—的透明溶液: K+ 、Cu2+ 、Cl—、NO3— |
D.含有大量ClO—的溶液: H+、 Mg2+、I—、S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
B.把封有NO2的烧瓶浸入热水中,颜色变浅 |
C.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上的铜箔:Fe3+ + Cu=Fe2+ + Cu2+ |
D.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2OH-+2H++SO42-=BaSO4↓+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镁与极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的离子方程式为:4Mg+6H++NO3-=4Mg2++NH4++3H2O |
B.将10mL 0.1 mol/L Na2CO3溶液逐滴滴加到10 mL 0.1 mol/L盐酸中,c(Na+)>c(Cl-)>c(HCO3-)>c(CO32-) |
C.等pH的氨水、KOH溶液、Ba(OH)2溶液中:c(NH4+)=c(K+)=2c(Ba2+) |
D.将10mL 0.1 mol.L-1 KAl(SO4)2溶液和10 mL 0.2 mol.L-1 Ba(OH)2溶液混合,得到的沉淀中Al(OH)3和Ba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Fe(NO3)2稀溶液中加入盐酸:3Fe2++4H++NO3-=3Fe3++NO↑+2H2O |
B.铜片加入浓硝酸中:3Cu+4H++NO3-=3Cu2++NO↑+2H2O |
C.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NH4++OH-NH3↑+H2O |
D.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同学向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顺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
(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溶液;(d)稀H2SO4溶液;(e)氯水。
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无色→ 棕黄色→ 蓝色→ 无色→ 蓝色。又知每种物质只加1次,由此可知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是( )
A.( a ) →( e )→( b )→ ( c )→( d ) |
B.( a )→( b ) →( e ) → ( c )→ ( d ) |
C.( b )→( e )→ ( a )→ ( d )→( c ) |
D.( a )→( d )→( b )→ ( e )→ ( c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