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
C.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
D.若甲为NaOH 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钠放入水中后,沉在水下缓缓冒出气体
②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③氢气在氧气或氯气中燃烧,都能观察到淡蓝色火焰
④物质得电子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⑤向某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加热后生成使湿润红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NH4+。
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由于反应物的量不同而导致生成不同产物的是( )
①CO2与NaOH溶液
②盐酸溶液与偏铝酸钠
③NaHCO3溶液与盐酸
④C与O2
⑤AlCl3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A.除③外 | B.除②外 | C.除②③⑤外 | D.除②⑤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按要求写出下列变化,(1)(2)写化学方程式,(3)(4)写离子方程式
(1)实验室用Ca(OH)2和NH4Cl制取氨气:
(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硅反应:
(3)将Na2O2粉末投入水中:
(4)向AlCl3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选项 | X | Y | Z |
A | Cl2 | FeCl2 | FeCl3 |
B | Cu | CuSO4 | Cu(OH)2 |
C | CO2 | Na2CO3 | NaHCO3 |
D | Si | SiO2 | H2Si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不能证明下列物质具有漂白性的是( )
A.品红溶液通入SO2后,红色消失 |
B.显红色的酚酞溶液通入SO2后,红色褪去 |
C.加有酚酞的水中投入Na2O2粉末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D.将新制氯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无机试剂。E的溶质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他五种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可能为NaHCO3溶液
B.F为AgNO3溶液
C.D不可能是镁或铝的盐酸盐
D.A为氨水,E为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只能得到一种气体的是( )
A.木炭和浓硫酸共热 |
B.Na2O2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
C.足量的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
D.汽油在汽车发动机中燃烧后排出的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加热),下列试剂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 试剂B | 湿润的试纸A | 现象 | 结论 |
A | 碘水 | 淀粉试纸 | 变蓝 | 碘具有氧化性 |
B | 浓氨水,生石灰 | 蓝色石蕊试纸 | 变红 | 氨气为碱性气体 |
C | Na2SO3,硫酸 | 品红试纸 | 褪色 | SO2具有漂白性 |
D | Cu,浓硝酸 | KI-淀粉试纸 | 变蓝 | NO2为酸性气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A.向KMnO4溶液中滴加盐酸,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增强。说明盐酸具有氧化性 |
B.向澄清的AlCl3稀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振荡,溶液仍为澄清。说明该两种溶液混合是物理变化 |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Cu粉,振荡、静置,溶液由黄色变为绿色。说明Fe3+具有氧化性 |
D.向CaCl2溶液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CaCO3难溶于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