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A.SO2和Cl2都能用于漂白 |
B.I2、NH4Cl晶体受热都逐渐消失 |
C.配制Fe(NO3)3和Sn(NO3)2溶液均要加入稀硝酸 |
D.SO2可使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红色都褪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向两支分别装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各加几滴水,前者温度降低,后者温度升高 |
B.向100mL容量瓶中加入4.0gNaOH固体,然后加水到刻度线,配制1.0mol/L的NaOH溶液 |
C.向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中加NaOH,溶液颜色由橙色慢慢变为黄色 |
D.如图所示,随着空气的通入,试管内液面会慢慢上升至充满整支试管,而后液面又下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有: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 |
B.乙酸和苯酚的水溶液都有酸性,都能和小苏打反应放出气体 |
C.将Cl2和SO2的混合气体通入到品红溶液中,颜色肯定不褪去 |
D.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开始有沉淀生成,而后会溶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氢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现有两种可产生H2的化合物甲和乙。将6.00 g甲加热至完全分解,只得到一种短周期元素的金属单质丙和6.72 LH2(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甲与水反应也能产生H2,同时还产生一种白色沉淀物M,该物质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化合物乙是工业制取硝酸的原料之一,乙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分解得到H2和另一种单质气体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制备单质丙的方法是电解其氯化物 |
B.丙丁元素形成化合物可用于制作新型陶瓷 |
C.甲与水的反应中,水做还原剂 |
D.单质丙也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并生成白色沉淀物M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I II III IV
A.实验I:中和热测定 |
B.实验II: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
C.实验III: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
D.实验IV:可用于HCl气体的吸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足量盐酸时,有气体产生
②液态的氟化氢中存在氢键,所以其分子比氯化氢更稳定
③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但也能与某种酸反应
④玻璃、水泥、水晶项链都是硅酸盐制品
⑤Fe3+有氧化性,所以FeCl3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
⑥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表各组物质中,不满足如图所示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选项 | X | Y | Z |
A. | Cl2 | NaCl | HCl |
B. | Fe | FeCl3 | FeCl2 |
C. | C | CO | CO2 |
D. | Si | SiO2 | Na2Si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A | Fe | FeCl3 | FeCl2 |
B | HNO3 | NO | NO2 |
C | Al(OH)3 | NaAlO2 | Al2O3 |
D | NaOH | NaHCO3 | Na2C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装置,将溶液A逐滴加入固体B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为水,B为Al2S3固体,C中盛硫酸铜溶液,则C中有黑色沉淀生成 |
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CaCl2溶液,则C中溶液变浑浊 |
C.若A为浓氨水,B为碱石灰,C中盛氯化铝溶液,则C中溶液先出现白色浑浊后澄清 |
D.若A为浓硫酸,B为铜,C中盛石蕊试液,则C中溶液褪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变化能够实现的是
①弱酸与盐溶液反应生成强酸 ②两种氧化物发生反应有气体生成
③两种酸的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④复分解反应中既没有生成水,也没有生成沉淀和气体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