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甲乙两池均为l mol·L-1的AgNO3溶液,A、B均为Ag电极。实验开始先闭合K1,断开K2。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形成浓差电池,电流计指针偏转(Ag+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闭合K1,断开K2后,A电极增重
B.闭合K1,断开K2后,乙池溶液浓度上升
C.断开K1,闭合K2后,A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断开K1,闭合K2后,NO3-向B电极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铜锌原电池装置(见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两烧杯中c(Zn2+)、c(Cu2+)均减小 |
B.原电池工作时,Cu电极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
C.原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Zn+Cu2+=Zn2++Cu |
D.盐桥中装有含氯化钾的琼脂,其作用是传递电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以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分别向两极通入乙烷(C2H6)和氧气,其中某一电极反应式为C2H6+18OH--14e-=2CO32-+12H2O。有关此电池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 |
B.参加反应的O2与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 |
C.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下降 |
D.放电一段时间后,正极区附近溶液的pH减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将两个铂电极放置在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CH4和O2,即可产生电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通入CH4的电极为正极 ②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③通入CH4的电极反应式为CH4+2O2+4e-=CO2+2H2O 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32-+7H2O ⑤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⑥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如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锂电池,LiPF6是电解质,SO(CH3)2作溶剂,反应原理是4Li+FeS2=Fe+2Li2S。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B.电子移动方向是由a极到b极 |
C.可以用水代替SO(CH3)2做溶剂 |
D.b极反应式是FeS2+4Li++4e-=Fe+2Li2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
B.铜锌原电池工作时,电子沿外电路从铜电极流向锌电极 |
C.甲醇燃料电池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D.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制造出一种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其效率更高,可用于航天航空。如下图所示装置中,以稀土金属材料作惰性电极,在两极上分别通入CH4和空气,其中固体电解质是掺杂了Y2O3的ZrO3固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正极生成的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电极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
B.B口通入的是甲烷,发生氧化反应 |
C.放电时O2-离子向d极移动 |
D.d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CH4+4O2-+8e-=CO2↑+2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
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
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
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的石墨电极为负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
B.原电池的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负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
C.电镀时,电镀池里的阳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 |
D.用原电池作电源进行电解时,电子从原电池负极流向电解池阴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所示的电解池I和II中,a、b、c和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选项 | X | Y |
A | MgSO4 | CuSO4 |
B | AgNO3 | Pb(NO3)2 |
C | FeSO4 | Al2 (SO4)3 |
D | CuSO4 | Ag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