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实验处理 | 预期结果 |
1 | ||
2 |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中转录主要发生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这就涉及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的问题,本题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和进行实验验证.
解答 解:(1)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而真核细胞中基因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科学家据此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①15NH4Cl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细菌利用碳源和氮源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核糖体核苷酸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因此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大肠杆菌被侵染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即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DNA、噬菌体DNA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若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则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后有杂交带形成,与细菌DNA混合后没有杂交带形成.具体如下表: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组别 | 实验处理 | 预期结果 |
1 | ② | ③ |
2 | ① | ④ |
组别 | 实验处理 | 预期结果 |
1 | ② | ③ |
2 | ① | ④ |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实验假设或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论,有一定难度.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项 | B. | 4项 | C. | 5项 | D. | 6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包括物种、群落、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 |
B. | 一颗大树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 |
C. | 保护就是禁止开发利用 | |
D. | 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暂时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强代谢维持体温 | |
B. | 人体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 | |
C. | 饮食过咸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加强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 |
D. | 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 |
B. | 该化合物可以直接吸收 | |
C. | 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 |
D. | 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本实验足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
B. | 将被S或P标记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可以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分布判断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 | |
C. | 用含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但保温时间如果过长或过短,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量高,而不影响上清液中放射性量 | |
D. | 用含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如果没有搅拌直接离心,则沉淀物中放射性比正常情况下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光照强度由a到d时,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增加 | |
B. |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
C. | 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 |
D. | 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