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科学家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培育出了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转基因番茄.图1为操作流程图.
科学家尝试使用Cre/loxP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在检测目的基因导入成功后,删除转基因细胞内的抗除草剂基因.其技术过程如下图2(图中的■代表基因前的启动子).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所用质粒是 , 其上的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上.
(2)图1中步骤①→②使用的生物技术是 . 这种技术可保留番茄植株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优良性状,其原因是 .
(3)作为标记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用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成功的原理是 .
(4)经检测成功后,抗除草剂基因已没有用途,继续留在植物体内可能会造成的安全问题是 . 经Cre酶处理后,质粒中的两个loxP序列分别被切开后,可得到如上图右侧的这两个DNA分子.由于的原因,抗除草剂基因不再表达,之后会在培养过程中消失.
(5)根据转基因番茄细胞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分析转基因番茄抗软化的原因 .
(6)若将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番茄植株自交,F1中抗软化与不抗软化的植株数量比为3:1,则可推测目的基因整合到了( )
A.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
B.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C.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上.
【答案】
(1)农杆菌Ti质粒;T﹣DNA;染色体DNA
(2)植物组织培养;该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3)抗除草剂基因和目的基因在同一个质粒上
(4)抗除草剂基因可能转移到杂草中;抗除草剂基因前没有了启动子
(5)mRNA1和mRNA2结合,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得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
(6)A
【解析】解:(1)图1中所用质粒是农杆菌Ti质粒,其上的 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2)图中步骤①→②将离体的组织、细胞培育成完整的个体,使用的生物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由于该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该技术可保留番茄植株抗软化、保鲜时间长的优良性状.(3)由于抗除草剂基因和目的基因在同一个质粒上,故抗除草剂基因可以用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成功.(4)经检测成功后,抗除草剂基因已没有用途,继续留在植物体内可能会造成的安全问题是抗除草剂基因可能转移到杂草中.经Cre酶处理后,质粒中的两个loxP序列分别被切开后,可得到如上图右侧的这两个DNA分子.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由于抗除草剂基因前没有了启动子的原因,因此抗除草剂基因不再表达,之后会在培养过程中消失.(5)mRNA1和mRNA2结合,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得转基因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6)二倍体转基因番茄植株自交,F1中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比例为抗软化植株:不抗软化的植株=3:1,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现象,说明目的基因整合到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故选:A.
所以答案是:(1)农杆菌Ti质粒 T﹣DNA 染色体DNA(2)植物组织培养 该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3)抗除草剂基因和目的基因在同一个质粒上(4)抗除草剂基因可能转移到杂草中 抗除草剂基因前没有了启动子(5)mRNA1和mRNA2结合,阻碍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翻译过程,最终使得番茄获得抗软化的性状(6)A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需要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利用DNA重组技术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C.就乙病而言,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概率相同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5.12”汶川大地震时,许多人长时间被困在废墟中,机体进行多项生理调节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 在饥饿状态下,肝糖原会转化为葡萄糖 D. 胰岛A细胞活动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对噬菌体、蓝藻、变形虫和衣藻四种生物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分成四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组中的生物都没有细胞壁
B. 丁组中的生物细胞中都具有核膜
C. 丙与丁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染色体
D. 甲与乙的分类依据可以是有无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草莓果实随着发育而由绿色逐渐变成红色,去除即将成熟的草莓果实表面种子(去籽),分别喷施等量的水,生长素类似物(NAA)和生长素抑制剂(POA),一段时间后测定果实中花色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莓果实的绿色、红色分别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液泡中的花色素有关
B.完整草莓表面的种子所产生的生长素对果实中花色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C.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剂,或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
D.在草莓成熟阶段喷施适宜浓度的NAA,可获得色泽深红的草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1表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与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突触前膜与肌细胞膜之间是组织液,维持其渗透压大小的两种主要离子是
(2)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的通透性,使其进入突触前膜内,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通过突触间隙,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4)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测定肌细胞膜某一位点的两侧电位差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a线段表示电位;b点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5)某药物能阻断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在研究Na+、K+、Ca2+等无机盐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时,做了如下实验:
(1)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测得周围溶液中24Na+的量如图所示。则可据图判断,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消耗________。“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青蛙的离体心脏施加某种毒素后,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K+的吸收不受影响,对此请提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树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通常受到盐胁迫。红树林植物为抵抗盐胁迫,通过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植物体内的盐分排出,它是强耐盐植物。那么红树林从海水及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实验步骤:
a.取生长发育相同的红树林植物,分成A、B两组,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K+、Ca2+的溶液中;
b.A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K+、Ca2+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红树林从海水及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