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
 
,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效应是
 

(4)一位右侧脑溢血患者由于血块压迫了发自大脑皮层的
 
而造成左侧肢体瘫痪.
(5)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用尚未发育成熟的仔公鸡为材料,进行了摘除睾丸实验,发现阉割的仔公鸡长大后,不出现啼鸣、鸡冠不发育和无求偶行为,因此得出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和求偶行为的结论.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实验有不严谨之处,请给予补充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本题实验的研究思路是: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摘切除睾丸)→出现相应激素缺乏对的病症→推知该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再次注射这种激素或相应的物质→实验动物病症的恢复→充分说明该激素的生理功能.
解答: 解:(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分为两种,即兴奋型和抑制型).
(3)美洲箭毒能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即不能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其效应是使肌细胞不能收缩.
(4)左侧肢体是由右侧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所以左侧肢体瘫痪是由于右侧躯体运动中枢被血块压迫造成的.
(5)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雄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关系,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本实验缺少对照组,因此还需另选取一组各方面都相似的个体,重复同样的手术过程,但不摘除睾丸,作为对照.验证激素的作用时,还要对实验仔公鸡注射雄激素,观察其现象.
故答案为:
(1)神经冲动
(2)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   兴奋或抑制  
(3)使肌细胞不能收缩
(4)右侧躯体运动中枢  
(5)对实验仔公鸡注射雄激素,观察其现象.另选取一组各方面都相似的个体,重复同样的手术过程,但不摘除睾丸,作为对照.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及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原因,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动物激素的功能;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因发现了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中nuc-1基因(又被称为细胞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水解)而荣获诺贝尔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中遗传信息缺失可能是细胞编程性死亡的原因之一
B、如能激活癌细胞nuc-1基因,可导致癌细胞死亡
C、蝌蚪尾部的自溶现象是nuc-1基因表达的具体表现
D、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产生和死亡的数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来检测.
(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根、所需试剂、研钵、试管、沙布、漏斗、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等.
(4)实验步骤:
①用研钵将一种茅草根磨碎,过滤,取其滤液.
②取A、B两支试管,各加入2mL滤液.
③往A试管中加入
 
,摇匀,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④往B试管中加入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5)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及分析:
①若A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没出现有蓝色,则说明
 

②若
 
,则说明既含有还原性糖又含有淀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以下图解是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请将图中A、B、C、D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D:
 
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A是
 
,物质E是指
 
;动物细胞中E是
 

(2)物质F是
 
,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
 
,产生热量较多的是
 
.除F之外,脂质还包括
 
 

(3)D是指
 
,HIV病毒体内物质H彻底水解的产物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表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溶液 溶质的元素组成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溶质的基本单位
C、H、O 砖红色 葡萄糖
C、H、O、N等 双缩脲试剂
A、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②是紫色,③是HIV病毒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的几种变异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乙图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C、丙图表示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D、丁图表示的是染色体的数量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尽量延长新鲜水果的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最好是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上低温和无乙烯
B、Mg元素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合成
C、提高农田的光照强度,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唯一措施
D、利用鱼垂体的提取物可促使雌鱼排卵,因为垂体含有促性腺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某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两年,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