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
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D.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内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能量流动的调查,以下数据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一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或不同营养级的消费者,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物部分 | 生物同化作用所 固定的能量(GP) | 生物体贮存的 能量(NP) | 生物呼吸消耗 的能量(R) |
① | 15.91 | 2.68 | 13.23 |
② | 871.27 | 369.69 | 501.58 |
③ | 0.88 | 0.34 | 0.54 |
③ | 141.20 | 62.07 | 79.13 |
⑤ | 211.85 | 19.26 | 192.59 |
A.表中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
B.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最高,约为11.27%
C.能量R是指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所消耗的那部分能量
D.生物部分①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是其GP的一部分,而是其上一营养级NP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小麦抗病(B)和无芒(R)分别对感病(b)和有芒(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将抗病无芒小麦和感病有芒小麦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感病有芒=9∶15∶15∶2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 BBRR×bbrr B. BBRr×bbrr
C. BbRR×bbrr D. BbRr×bbr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填空
(1)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是 。
(2)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设计了自交、测交等一系列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孟德尔用来解释分离现象的“假说”是 。
(3)细胞内 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有的细胞受到 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5)20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用 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水。
(6)在杂种后代中显现出不同性状(如开红花和开白花)的现象,就叫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果蝇精巢内的细胞中,由A、C、T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a种。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细胞周期的b期。假如在精原细胞进行DNA分子复制之前,用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其中一条染色体,分裂完成后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子细胞是c。则a、b、c 分别代表
A.5、分裂间期、两个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
B.5、分裂间期、两个来自于不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
C.3、分裂前期、两个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
D.3、分裂间期、两个来自于不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某植物根尖每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都有40条染色体。下表中,能正确表示该植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的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
染色体/条 | 染色单体/条 | 染色体/条 | 染色单体/条 | |
甲 | 10 | 20 | 20 | 10 |
乙 | 10 | 20 | 20 | 0 |
丙 | 20 | 40 | 20 | 10 |
丁 | 20 | 40 | 40 | 0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某种蛙放在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激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若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
B.蛙褪黑激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亮
C.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D.蛙褪黑激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在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 蒙古栎 | 杨 | 红松 | 白桦 |
未分解叶 | 2.44 | 5.94 | 4.79 | 7.30 |
半分解叶 | 7.20 | 9.42 | 8.71 | 5.23 |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