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草食性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同化能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解答 解:(1)湖泊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frac{12.6}{18.8+29.3+2.1+12.6}$×100%≈20.1%.
(3)草食性动物的同化能主要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4)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由于一部分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所以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小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动植物的遗体残骸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是碳循环中十分重要的步骤.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流动,逐级递减.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除此之外,生态系统还有的信息传递功能.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与的物质和能量
(2)20.1
(3)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光合作用 小于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5)单项流动,逐级递减
(6)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有机物
(7)同时 载体 动力 信息传递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北京师大附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F1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 |
B. | 用F1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 |
C. | 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 | |
D. | 黑色长毛兔与白色短毛兔交配,后代均为白色长毛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产生同卵多胚的数量是有限的 | |
B. | 细胞核移植主要在同种动物、同种组织的细胞之间进行 | |
C. | 乳腺细胞比乳腺癌细胞更容易进行离体培养 | |
D. | 培养早期胚胎的培养液中含维生素、激素等多种能源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需染色的 结构或需 鉴定的物质 | 1 | 2 | 3 | 4 | 5 |
蛋白质 | 脂肪 | G | RNA | 线粒体 | |
试 剂 | A | B | 斐林试剂 | C | D |
颜 色 | 紫色 | 橘黄色 | E | 红色 | F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通过对基因结构的定点改造实现玉米赖氨酸合成的关键酶结构的改造属于蛋白质工程 | |
B. | 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使大肠杆菌生产人的胰岛素的技术属于蛋白质工程 | |
C. | 对蛋白质直接进行改造使获得某项功能比对基因改造要困难得多 | |
D. | 通过对基因结构的改造生产出的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种类目前还很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合成ATP需要的能量来自化学能或者光能 | |
B. | 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中 | |
C. | 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 |
D. | 无氧条件下,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是细胞中ATP的唯一来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