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豚鼠毛色的黄色基因R与白色基因r是位于9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异常黄色雌豚鼠甲(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豚鼠为异常豚鼠),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1所示.

(1)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其F1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其中异常黄色豚鼠所占比例为$\frac{1}{12}$.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9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R与r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3)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子代黄色粗毛豚鼠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frac{5}{6}$.
(4)经染色体筛查发现有一只雄性豚鼠表现型正常,但其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5甲所示;在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5乙所示,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①图甲所示的变异在遗传学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期的细胞.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雄豚鼠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②若该表现型正常的雄豚鼠与一只染色体正常的雌性豚鼠交配,受精卵有$\frac{3}{8}$的概率由于具有某种类型的染色体异常而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即胚胎期死亡),而产下的后代中有$\frac{1}{5}$的概率是含三条21号染色体的个体,那么产生的后代中具有异常染色体的概率$\frac{3}{5}$.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以Rr为父本,正常的白色豚鼠rr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豚鼠,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由于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含有R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豚鼠Rrr中有一个r来自母本,还有R和r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黄色豚鼠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9号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答 解: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F1中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1,其中雌性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frac{1}{4}$R、$\frac{3}{4}$r,由于F1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雄性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frac{1}{3}$R、$\frac{2}{3}$r.随机交配后,子代中黄色(RR+Rr):白色(rr)=($\frac{1}{4}×\frac{1}{3}+\frac{1}{4}×\frac{2}{3}×\frac{3}{4}×\frac{1}{4}$):($\frac{3}{4}×\frac{2}{3}$)=1:1.异常白色豚鼠所占比例为$\frac{1}{4}×\frac{2}{3}=\frac{1}{6}$.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雄豚鼠形成配子的过程中9号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4)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Aa×Aa→$\frac{3}{4}$(AA、Aa),所以粗毛豚鼠所占比例为$\frac{3}{4}$,其中纯合子占粗毛豚鼠的$\frac{1}{3}$.由于含r的9号染色体异常,其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而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都含R基因,因此后代有$\frac{1}{2}$RR、$\frac{1}{2}$Rr,因此子代黄色粗毛豚鼠中杂合体所占比例=1-$\frac{1}{3}×\frac{1}{2}=\frac{5}{6}$.
(4)①分析题意及题图可知,图甲所示的变异在遗传学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期的细胞.不考虑其它常染色体,理论上该雄豚鼠产生的精子类型有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号、14号、异常和21号6种.
②若该表现型正常的雄豚鼠与一只染色体正常的雌性豚鼠交配,受精卵有$\frac{3}{8}$的概率由于具有某种类型的染色体异常而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即胚胎期死亡),而产下的后代中有$\frac{1}{5}$的概率是含三条21号染色体的个体,那么产生的后代中具有异常染色体的概率$\frac{3}{5}$.
故答案为:
(1)黄色:白色=1:1   $\frac{1}{12}$
(2)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9号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R与r所在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3)$\frac{5}{6}$
(4)①染色体结构变异    (有丝分裂)中期    6
②$\frac{3}{5}$

点评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具有一定的难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多肽分子结构如图所示,该多肽分子中的肽键数和氨基酸种类为(  )
A.2 个、1 种B.2 个、2种C.3个、2种D.2个、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  )
A.有无细胞壁B.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有无细胞质D.有无细胞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脊髓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一个完整的反射孤由一个神经元组成
D.兴奋部位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内负外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宁波的河道治理过程中,发现某河道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后经过整治,该河道水质大有好转.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严格控制污染源是恢复河道水质的有效措施
B.鲢鱼和鳙鱼生活于河道的上层主要是由光照和温度决定的
C.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随着河道水质的好转,鱼类的K值也会随之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能够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B.血红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有核糖体和内质网等结构参与
C.溶酶体杀死侵入细胞内的病毒或病菌与蛋白质有关
D.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某人在路上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图1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图2为图1c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入神经.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的名称是突触小泡.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②]线粒体.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在此反射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B处)产生兴奋,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为更好地解决冬季污水处理厂氨氮去除率低的问题,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低温下高效硝化细菌培养的研究.硝化细菌基本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如下表:
(NH42SO4MgSO4KCl NaHCO3FeSO4MnSO4H2
1.42g  0.021g0.22g 2.40g 0.073g 0.075g 1000mL 
(1)硝化细菌能够利用氨氧化成硝酸(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氧化成硝酸)的反应中所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基本培养基的成分中,提供氮源的物质是(NH42SO4,既能提供碳源又能够调节PH的物质是NaHCO3.该培养基与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相比,营养成分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不需要提供有机物.
(3)为了分离到氨氮去除率高的硝化细菌,用于筛选时的培养基成分需要调整,即适当提高(NH42SO4 的浓度;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溶氧量和pH等培养条件.
(4)为了观察硝化细菌菌落的大小、隆起程度、形状等菌落特征,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获得单个菌落,进行涂布平板操作前,要对涂布器进行灭菌,一般做法是先将涂布器浸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然后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关于植物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细胞分化过程中将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幼小的植物体内一般不存在衰老的细胞
D.细胞凋亡是各种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死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