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有关蛋白质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肽键使其变性
B. 双缩脲试剂可用于鉴定蛋白质是否发生变性
C. 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
D. 从胃蛋白酶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氮源不可能提供能量
B. 无机碳源不可能提供能量
C.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D. 是氮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碳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1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育种工作者还利用番茄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如图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过程②之前需用________________法除去细胞壁。与过程③密切相关的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 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_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_倍体植株。
(4)如果形成c的a、b原生质体都来自番茄细胞,那么更简单的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 。
(5)若杂种植株在有丝分裂在过程中,仅保留番茄的染色体而马铃薯的染色体会不断丢失,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图3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4棵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多选) 。
(6)图2 Ⅰ过程培育植物体A主要应用了 技术。
(7)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培育植物体B的方法(Ⅱ)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植物体C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细胞A为两两融合细胞,写出具体的基因型。)
(8)三种育种得到的植物体A、B、C中一定为纯合体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生物细胞的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相同,它们的代谢强度就相同
B. 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既消耗水又产生水
C. 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产生水
D. 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A、B、D代表膜上的化合物,a~e代表物质过膜的方式。请据图回答:
(1)细胞膜重要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进出,为新陈代谢提供原料或排出代谢废物,在细胞膜的结构成分中对控制物质运输有帮助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转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___________。
(3)a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4)图为肝细胞膜运输葡萄糖分子的示意图葡萄糖进入肝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合成_____________。载体的两种状态是蛋白质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结果。该载体不能运送氨基酸分子进入肝细胞,体现了载体具有________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放人到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连续复制2代,则子代DNA分子中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数是
A. 0 B. 2 C. 4 D. 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对某植株作如下处理:(甲)持续光照10min;(乙)光照5s后再黑暗处理5s,连续交替进行20min。若其它条件不变,则在甲、乙两种情况下,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
A. 甲多于乙 B. 甲少于乙 C. 甲和乙相等 D. 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