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棉株开花结实.(据《农桑辑要》)
B.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名要术》)
C.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
D.新摘未熟红柿,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 株/m2.
(2)如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
(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
等级 | 高度(cm) | 数量(株) |
a级 | h≤10 | 120 |
b级 | 10<h≤30 | 62 |
c级 | 30<h≤100 | 32 |
d级 | 100<h≤300 | 16 |
e级 | h>300 | 6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 N | |
S1 | 10 | 0.90 |
S2 | 50 | 0.575 |
S3 | 100 | 0.50 |
S4 | 150 | 0.25 |
S5 | 180 | 0.10 |
A.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
B.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C.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1点之前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细胞a只能为B淋巴细胞,细胞b只能为T淋巴细胞
D.细胞c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效应T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衡水市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三倍体个体
③可通过羊水检测、B超检查、DNA测序分析等基因诊断手段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④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
⑤成功改造过造血干细胞,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的某女性血友病患者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
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省高三上第三次质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如图所示的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圆圈中“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
A.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②﹣腺苷
C.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④﹣腺嘌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