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甲、乙两种二倍体纯种植物,甲植物的光合产量高于乙植物,但乙植物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现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下列技术不可行的是( )
A.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四倍体杂种植株
B.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体细胞中,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C.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较快获得所需植株
D.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后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盐城高二下期期终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物质是
A.铜、锌等微量元素
B.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C.蔗糖和葡萄糖
D.维生素和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盐城中学高二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洪泽中学高二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利用细菌中抗虫基因培育抗虫玉米的过程,其中①‐⑧表示操作步骤, a 、b 表示分子,c‐e 表示培养过程,其中d 过程表示细菌与玉米细胞混合培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图中需要用到限制酶的是步骤①②
B.图中导入目的基因的是步骤④
C.步骤⑤的主要目的是扩增目的基因
D.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步骤分别是⑦和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洪泽中学高二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在胚胎移植前,取胚胎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筛选出健康胚胎进行移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精子和卵子一般要放在培养液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才能受精
B.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过程需要进行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
C.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之一是母体子宫对植入胚胎基本无免疫排斥反应
D.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大家可以随意选择和定制孩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洪泽中学高二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所代表的过程是逆转录
B.步骤②需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RNA连接酶
C.步骤③可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
D.检验H蛋白的免疫反应特性,可用H蛋白与甲型H1N1流感康复病人的血清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二下期4月阶段测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植物组织培养是克隆植物的一种方法,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为了获得脱毒植株,外植体往往取自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皿中的培养基除添加营养物质外,还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其目的是诱导外植体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产实践中为获得大量的细胞产物,如:紫杉醇,可将①________放入液体培养基中,经机械作用分散成单个细胞,制备成细胞浮液,再经过________即可获得大量细胞。
(4)组织培养过程需要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条件,否则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发生________异常,进而使植物出现遗传不稳定甚至不育。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应用于花卉、果树的快速、大量繁殖以及脱毒植株的获取,还广泛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育种过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二下期4月阶段测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一个人的基因身份证记录的基因特征,可以对下列的信息做出判断的是
①持有者一定患什么疾病 ②持有者不宜吃何种食品
③持有者不宜与哪些人结婚生育 ④持有者可以接受什么人的器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二4月阶段测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比较,正确的是
A.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B.所用的技术手段基本相同
C.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D.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