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6.果蝇卷翅基因A是2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
(1)杂合卷翅果蝇的体细胞中2号染色体上DNA碱基排列顺序不相同(相同/不相同),位于该对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基因的传递不遵循(遵循/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推测在随机交配的果蝇群体中,卷翅基因的频率会逐代降低.
(3)研究者发现2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
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交配(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1;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不变(上升/下降/不变).
(4)欲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来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做下列杂交实验(不考虑杂交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及新的基因突变):

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2:1,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卷翅:野生:新性状=8:3:1,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分析 本题考查信息给予题,只要从题目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1、是否符合自由组合看非等位基因是否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本题的第一小题从这个角度回答.
2、本题的(3)(4)小题属于典型的信息给予的题目,要从题干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平衡致死系”的含义:即AA或BB纯合致死.

解答 解:(1)杂合体说明基因型是Aa,含有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实质就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在该对染色体上的控制不同的基因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A纯合致死,因此其控制的卷翅基因频率是逐渐下降的.
(3)因存在平衡致死即AA或BB纯合致死,根据他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产生的配子只有Ab和aB,而AAbb和aaBB会致死,因此后代不会有纯合子,都是杂合子AaBb.故子代基因型和亲代基因型都一样,A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雌性亲本产生AbD和aBD两种配子,雄性个体产生abD和ab_两种配子或一种配子:
如果没有决定性状的隐性突变,雄性配子个体产生的abD一种配子,F1中卷翅基因型都是AabbDD,自由交配后,AA纯合致死,Aabb:aabb=2:1.
如果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雄性个体产生abD和abd两种配子,F1中的卷翅基因型是$\frac{1}{2}$AabbDD和$\frac{1}{2}$AabbDd,F1中的配子有$\frac{1}{4}$abD、$\frac{1}{2}$AbD和$\frac{1}{4}$abd,F2子代中卷翅AabbD_:野生aabbD_:新性状aabbdd=($\frac{1}{4}$×$\frac{1}{2}$×2AabbDD+$\frac{1}{4}$×$\frac{1}{2}$×2AabbDd):($\frac{1}{4}$×$\frac{1}{4}$aabbDD+$\frac{1}{4}$×$\frac{1}{4}$×2aabbDd):($\frac{1}{4}$×$\frac{1}{4}$aabbdd)=8:3:1,即卷翅:野生:新性状=8:3:1.
故答案为:
(1)不相同 不遵循
(2)降低
(3)1 不变
(4)卷翅:野生=2:1 卷翅:野生:新性状=8:3:1

点评 本题计算第四小题比较难,原因是牵扯到连锁交换的问题,做这类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利用配子的概率进行计算,方法是:列出表格,算出雌雄配子的概率,然后计算每一种基因型的概率.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以下材料选自某同学所做实验的部分记录.
实验名称: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步骤
(1)培养固定: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上,待根长出l  cm左右,剪取根尖0.5~1  cm,置于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内,并在冰箱的冷藏室诱导培养36  h.将诱导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
(2)装片制作: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3)观察: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图象,确认某个细胞染色体发生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论低温条件下根尖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问题(1)请将上述内容中错误之处予以改正.
①将整个培养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②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③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或者没有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
(2)低温导致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如果要探究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最适温度,请写出简单的设计思路: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的对照组,观察并比较结果.
(3)洋葱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约为12  h.某同学利用洋葱根尖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得到了如下结果.
细胞周期样本1样本2总数
间期424385
分裂期前期437
中期101
后期112
末期235
计数细胞的总数100
上述样本1和样本2表示两个不同视野所看到的处在分裂各期的细胞数目,间期为10.2h.
(4)观察蝗虫精巢细胞分裂装片时,判断某细胞是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非有丝分裂后期的依据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下表为某地夏季晴朗的某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测定值.如图表示玉米CO2同化途径.玉米叶肉细胞中有一种酶,通过系列反应将CO2“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保证卡尔文循环顺利进行.这种酶被形象地称为“CO2泵”.而花生缺乏类似的“CO2泵”.
时间光合速率(CO2mmol/m2•h)
玉米花生
9:30136.890.0
11:00144.072.0
12:30126.090.0
14:00108.079.2
15:3090.064.8
17:0054.454.1

(1)11:00时,光照增强,温度过高,叶片气孔开度下降,作为光合原料之一的CO2减少,导致花生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而此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反而有所升高,原因是玉米内有CO2泵,在进入植物内的CO2减少的情况下,仍可以维持细胞内较高的CO2浓度;此时光照强度增强,促进光合作用加强.
(2)如果在玉米叶肉细胞中注入某种抑制剂使“C02泵’’的活性降低,则在短时间内,维管束鞘细胞中ATP的含量变化呈_上升趋势,原因是此时卡尔文循环(或暗反应、或C3的还原)受阻,ATP的消耗降低,而光反应产生ATP不受影响.
(3)与11:00时相比,17:00时,玉米光合作用速率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4)假设用表中11:00对应的光照强度连续照射两种作物10分钟,则玉米积累的葡萄糖总量比花生多360mg/m2.(相对原子量:C-12,O-16,H-1)
(5)卡尔文循环需要光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H+最初来源于物质水.
(6)NH4+能增加类囊体膜对H+的通透性,从而消除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若将NH4+注入叶绿体基质,下列过程中会被抑制的是B.
A.电子传递     B.ATP的合成   C.NADPH的合成   D.光能的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结合图示,下列有关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B.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图中的“Z”代表还原型辅酶Ⅱ
D.三碳糖磷酸是碳反应的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体系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光合产物的分层多级利用
C.桑树的凋落物、蚕沙撒入鱼塘中,经池塘内食物链的作用实现了能量的重复利用
D.该系统具有结构协调,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植株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通过Ⅰ过程培育出丙种植物的方法:将甲、乙两种植物进行远缘有性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化学物质)处理幼苗(结构),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2)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必须诱导植物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属于诱变育种育种.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能(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经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认为,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理由是:①若为显性突变,则后代中应该有4种表现型果蝇出现;②若为隐性突变,则后代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雄性正常翅.
(2)研究者推测,“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如图所示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最简单的方法是对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果蝇做染色体的高倍镜检查.
(3)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因缺刻翅果蝇体内缺少某种酶从而影响翅的正常发育.翅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研究表明,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用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然后让F1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得F2,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2:1,F2中缺刻翅:正常翅=1:6,F2中雄果蝇个体占$\frac{3}{7}$
(5)已知果蝇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下列有关对图1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A.亲代的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
B.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
C.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带有白眼基因
D.果蝇的缺刻翅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