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著变化 | |
B. |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发生转移 | |
C. | 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 |
D. | 吸烟可诱发人体细胞产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
分析 1、癌细胞的特征:
(1)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1)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外因是致癌因子:
①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亚硝胺、黄曲霉毒素;
③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内瘤病毒等.
解答 解:A、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A正确;
B、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黏着性降低,易于在体内扩散转移,B正确;
C、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C正确;
D、正常体细胞中均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吸烟时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癌变,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细胞癌变,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膜结构构成 | |
B. | 内质网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有利于酶和核糖体的附着 | |
C. | 生物膜将细胞内区室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有序进行 | |
D. | 生物膜间的相互转化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培养基、手、接种针和超净工作台都需要使用恰当方式进行灭菌处理 | |
B. | 设置对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C. |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重、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 |
D. | 某一稀释度的3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应以M2作为该样品的菌落估计值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每个磷酸都连接两个核糖 | |
B. | 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A+U所占的比例为60% | |
C. | 若该噬菌体RNA的碱基发生改变,则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发生变化 | |
D. | 可用32P标记的囊状噬菌体侵染细菌,来验证RNA是该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核变为精子头部的主要部分 | B. | 高尔基体发育为头部的顶体 | ||
C. | 中心体演变成精子的尾 | D. | 线粒体退化而消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南郴州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了探讨某种植物的一些生理特性,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下图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的光合速率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a-b可知,限制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两项)。若其他条件不变,对叶绿素而言,有效辐射的光主要是
(2)图中i点时,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有 。
(3)经测定,晴天全遮光条件下该植物CO2释放速率为0.6·mol·m-2·s-1,则g点时该植物O2产生速率为
mol·m-2·s-1。
(4)每分子叶绿素含有一个M2+,可被H+, Cu2+等置换。在用该植物的绿叶做“色素的分离与提取”实验时,滤液用5%的HCI处理一段时间后,其颜色与研磨时未加 的颜色相似,呈黄褐色。实验室常用含Cu2+的试剂处理叶片,可形成铜代叶绿素,能长时间保持叶片标本的绿色,其原因可能是 。
(5)该植物收获后的果实可采用 (填植物激素名称)进行催熟。经测定,该植物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的物质含量比例为1:3.1:1 1,研究者用生长素处理该植物细胞后,细胞内这些物质含量比例变为1:5.4:2 1.7。据此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凉山州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被国际誉为第六激素,广泛用于农业生产。某科研 小组用14C02饲喂孕穗期的水稻叶片,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用适宜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定时测定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1;
实验二:用不同浓度的BR喷施水稻叶片,测定收获期籽粒14C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
(1)BR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 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实验一说明,适宜浓度的BR能提高水稻叶片的 ,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 BR处理后的
天是对水稻产量增加影响最大的10天。
(3)实验二中,用 14CO2研究籽粒中放射性强度的方法叫 ,14CO2进入叶绿体后, 首先能检测到含 14C的有机物的部位是 ,该物质接受 释放的能量并 被[H]还原。
(4)实验二说明,喷施BR能 (填野促进冶或野抑制冶)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该实验结果能 否说明BR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填“能”或“否”);该实验结果能否确定BR作用的最佳浓度? 如能,请指出最佳浓度;如不能,请补充实验方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