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调查结果图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北点地梅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每样方个体数/株)
A.北点地梅在这5年间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C.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河北石家庄市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检验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上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HIV可以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破坏机体的( )
A.T淋巴细胞 B.吞噬细胞 C.B淋巴细胞 D.造血干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六安新安 南溪 高二4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种群E的数量和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某研究性小组对该食物网中活动能力较强的物种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 法。
(2)本食物网中一共包括食物链 条,其中D和F的种间关系为 。
(3)图中能够固定太阳能的生物是 ,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其中 占有的营养级最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六安新安 南溪 高二4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1、图2、和图3分别是与种群数量变化有关的三条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对应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B.图2对应的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图3对应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少,时达到K值
D.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常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六安新安 南溪 高二4月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运输
B.水平放置的幼苗的根具有背地性、茎具有向地性
C.生长素主要由幼芽、幼叶及发育中的种子产生
D.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侧芽不可以产生生长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六安市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植物的重要生命活动,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可通过自身光合作用净化空气。下图为光合作用发生的细胞结构及物质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a叶绿素a存在于图中①__________上,可利用__________(填方法)将其从叶绿色素提取液中分离。
b.对叶绿体各个部位磷酸含量分析,图中[]__________部位的磷酸.含量最高,ADP的转运方向是__________ (利用图中数字和箭头回答)。
(2)以测定的C0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宄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5℃ | 10℃ | 15℃ | 25℃ | 30℃ | 35℃ | |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量/mg.h-1 | 1 | 1.8 | 3.2 | 3.7 | 3.5 | 3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h-1 | 0.5 | 0.75 | 1 | 2.3 | 3 | 3.5 |
①温度在25〜30℃间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逐渐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25℃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5 h,则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的量为__________.
(3)如果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探宄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且测量指标为装置中02含量的变化,则该装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具体修改措施是__________。为使测得02的变化量更精确,还应再设置一对照装罝,对照装置的容器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安徽六安市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消耗ATP的是()
A.叶绿体基质中将C3还原为糖
B.蛋白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线粒体内膜上[H]与氧结合生成水
D.植物根细胞逆浓度吸收矿质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