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第一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
正常的鼷鼠未接种+
正常的鼷鼠接种+++++
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未接种+
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接种+
摘除胸腺后注入T淋巴细胞的鼷鼠接种++++
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当第二次接种时,鼷鼠第一次接种产生的一定量的记忆细胞,就会在体液免疫中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戊组与丁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T细胞的帮助.与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摘除胸腺后,体内T细胞大量减少,体液免疫的抗原呈递受阻(或淋巴因子分泌减少).
(3)若将题目中病原体痢疾杆菌换成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
(4)为验证T细胞是属于细胞免疫的细胞,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
A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
B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
为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还应做何种补充实验.实验组(A组)再输入T淋巴细胞;移植又被排斥.

分析 1、分析表格:实验材料是正常的鼷鼠、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和摘除胸腺后注入T淋巴细胞的鼷鼠;因变量是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后抗体的合成量.
2、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程度抗原,另外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 解:(1)由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具有对该抗原较长时间的记忆功能,当第二次接种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2)戊、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T淋巴细胞,戊组注射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多,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T淋巴细胞的协助;乙、丁两组的自变量也是有无T淋巴细胞,丁组小鼠摘除了胸腺,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丁组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体液免疫的抗原呈递受阻(或淋巴因子分泌减少),浆细胞数量少,产生的抗体少.
(3)当病毒入侵时,为进入细胞以前体液免疫先发挥作用,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侵入宿主细胞后再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毒.
(4)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实验的自变量是T细胞的有无,通过切除胸腺和注入T淋巴细胞来控制变量,因变量是移植器官的排异情况,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思路如下:
A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
B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
补充实验:实验组中再输入T淋巴细胞,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
故答案应为:
(1)记忆细胞        浆细胞
(2)T    摘除胸腺后,体内T细胞大量减少,体液免疫的抗原呈递受阻(或淋巴因子分泌减少)
(3)体液  
(4)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    实验组(A组)再输入T淋巴细胞;移植又被排斥

点评 本题通过实验的形式来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二次免疫过程的特点,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对实验进行修善和补充.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鸡的羽毛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羽对黑羽是显性.一只灰羽和多只黑羽鸡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后代表现型的比例可能是(  )
A.1:0或1:1B.1:0或3:1C.1:1或1:2:1D.3:1或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B.磷酸和五碳糖排列在内侧
C.碱基对之间靠氢键相连D.碱基对构成分子的基本骨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已知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有关普通小麦染色体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B.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C.经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
D.它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的动物细胞在培养瓶中充入纯氧气
B.动物组织消化后的初次培养为传代培养
C.精子细胞经变形后,中心体发育形成精子的顶体,顶体内含有的顶体酶能协助精子穿过卵母细胞的放射冠和透明带
D.某动物排卵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尚未完成,此时卵子处于初级卵母细胞阶段,当该细胞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受精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图中甲表示该兴趣小组绘制的不同环境条件对马铃薯光合速率影响的曲线,丙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除图中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当温度为20℃时,光合速率曲线的变化规律是光照强度为0~L2千勒克司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光照强度大于L2千勒克司时,光合速率不变.
(2)请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用柱形图表示光照强度为L3千勒克司,温度分别为  10℃、20℃、30℃时的光合速率.
(3)丙图中,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B植物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正常生长,则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于2千勒克司.
(4)由丙图可知,A植物处于该森林的上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独立遗传的三对基因(用Dd、Ii、Rr表示)控制.研究发现,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粉红花突变体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它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如图所示.  

(1)正常情况下,甲图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某正常红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两种表现型,子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3:1或9:7.
(2)对R与r基因的mRNA进行研究,发现其末端序列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在数量上相差4个(起始密码子位置相同,UAA、UAG与UGA为终止密码子)
(3)基因型为iiDdRr的花芽中,出现基因型为iiDdr的一部分细胞,其发育形成的花呈白色,该变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或缺失的结果.
(4)今有已知基因组成的纯种正常植株若干,请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个最简便的杂交实验,以确定iiDdRrr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一种突变体(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与染色体互换,各型配子活力相同.突变体②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
实验步骤:让该突变体与基因型为ii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与比例.结果预测:I若子代中红:粉红:白为1:1:2,则其为突变体①;II若子代中红:粉红:白为1:2:3,则其为突变体②;III若子代中红:白为1:1,则其为突变体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C.浆细胞中内质网膜与高尔基体膜相接触使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
D.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靠产生淋巴因子“作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长势一致的萝卜幼苗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1株.
②配制四组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A=2.500mg/L、B=3.125mg/L、C=4.165mg/L、D=6.250mg/L.
③用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分别处理四组萝卜幼苗,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对幼苗叶绿素含量测量的数据如右图所示:
(1)α-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因此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2)据图可知,随着α-萘乙酸浓度的升高,萝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
(3)有人指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①、②均存在缺陷,不仅无法证明α-萘乙酸的作用,也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请你提出修改意见:①将2株改为20株(2分)②增加空白对照组,即蒸馏水处理(2分).
(4)本实验还获取了上述各组样品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处理样品鲜重(g)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mg/g)
A0.5111.05
B0.5111.03
C0.5610.82
D0.5410.06
E0.619.97
[注:E用等量蒸馏水处理]
由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组是A.表中数据是(填“是”或“否”)支持α-萘乙酸能够提高萝卜幼苗单位鲜重中蛋白质的含量,原因是萘乙酸处理的组别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