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葡萄糖 | B. | 蔗糖 | C. | 淀粉 | D. | 糖原 |
分析 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多糖.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中共同具有的,果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半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
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
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
解答 解:A、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的糖类,A正确;
B、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二塘,B错误;
C、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C错误;
D、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糖类的种类,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在记忆过程中分类记忆:动物细胞中特有的、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动植物细胞中共同具有的三类,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下二模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玉米(2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深加工可生产酒精、玉米胚芽油等产品。下图甲表示玉米深加工过程,图乙表示为了获得玉米新品种常采用的一种育种方式,请回答以下问题:
(1)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最终被水解成葡糖糖才能供给酵母菌利用,纤维素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 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2)使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对培养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如果还要对土壤中该类微生物进行计数,则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米胚芽油不易挥发,宜选用压榨法或________法从玉米胚芽中提取。
(4)在育种过程中,若改变图乙过程所使用的培养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能不会形成愈伤组织,而是形成胚状体。若愈伤组织没有形成根,但分化了芽,其原因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年安徽合肥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下图的I、Ⅱ、Ⅲ三种可能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工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蛋白质% | 脂质% | 糖类% |
A | 52 | 48 | 极少 |
B | 49 | 43 | 8 |
C | 46 | 50 | 4 |
D | 42 | 49 | 9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溶酶体和线粒体都具有膜结构 | |
B. | 叶绿体和液泡都含有色素 | |
C. |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 |
D. | 中心体和核糖体在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 |
B. | 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
C. |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 |
D.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正常情况下也能水解自身结构 | |
B. | 高尔基体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 |
C. | 中心体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
D. | 青霉菌细胞不具有染色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 B. | 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 ||
C. | 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 D. | 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