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b,c),在此三个过程中,Y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A. 激素、抗体、载体 B. 抗体、载体、酶
C. 载体、抗体、酶 D. 维生素、载体、抗体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对几种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C是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5形成(CH2O)
B. N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少N会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O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H2O
D. 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辽宁沈阳东北育才高一上第一次阶段考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 该分子形成过程中,产生了153个水分子
C. 该分子中有1个氨基酸侧链基团含硫
D. 该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图1,图2和图3分别表示玉米和大豆的光合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玉米和人参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以及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与呼吸量、干物质产量、光合作用实际量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曲线L1表示玉米,L2表示大豆,将他们培养在同一密闭通光的环境中______________先死亡。
(2)图2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L1、L2表示的植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图3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要想获得干物质最多,叶面积指数应控制在__________左右。
(4)据测定,玉米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32mg的O2,则其每小时实际产生的O2量为__________mg。若将其种植在每天光照8小时的地方,能否正常生长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抗原和抗体不仅在生物体内发生反应,在体外也能进行反应,研究这种反应的方法之一是用琼脂双重扩散法,这种方法如图1所示。在琼脂片上开两孔,在其中加入抗原和抗体,使其在琼脂中扩散,扩散了的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位置发生反应。在琼脂中出现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线,我们把这种线叫沉降线。X和Y表示两种抗原,x和y为相应的抗体,图2中哪一项表示正确的沉降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该蛋白
A.无法继续合成 B.可以进入高尔基体
C.可以被加工成熟 D.无法被分秘到细胞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因此没有细胞核的细胞可以长时间生存
B.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物质都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C.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可发现被染成绿色的物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D.细胞核必须通过核孔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吉林省高一上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不法商贩用猪肉处理后冒充牛肉,为鉴定真假牛肉,一般不宜检测样品中的( )
A. 蛋白质 B. DNA C. RNA D. 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B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下图表示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的三种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A.有丝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乙、丙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四个抗虫基因的有甲、丙
D.配子中可能含两个抗虫基因的有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