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CO2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ATP含量的变化情况是
A.上升、下降、上升 B.下降、上升、上升
C.下降、上升、下降 D.上升、下降、下降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安庆一中高二文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C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当气温上升到25.5°C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与温度有关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果蝇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比例值H(H═)的变化曲线,F代表细胞分裂刚好结束.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CD段中,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EF段中,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
(2)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在______段既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又具有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3)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______段.
(4)CD段时,H的值为______.此时,细胞内的值会比H值______(大/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甲、乙为两个渗透装置.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时的初始状态,乙图是较长时间之后,通过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③为半透膜,水分子能自由通过
B. 图甲中溶液②的浓度大于溶液①的浓度
C. 图乙中溶液①的浓度与溶液②的浓度相等
D. 图甲中溶液①和②浓度差越大,则图乙中的水柱越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动物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DNA分子含量为4M,则其同种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的DNA 分子含量和体细胞的核DNA分子含量分别为
A.8M和8M B.8M和4M C.4M和4M D.4M和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与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与线粒体相同
B.线粒体产生的CO2被叶绿体利用至少需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C.叶绿体产生的O2除供自身利用外,还可被线粒体利用
D.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酶都分布在基质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上学期周五统练2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回答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___的参与。
(3)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颜色深度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B. 同位素标记法被用于鲁宾卡门实验、卡尔文循环及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该用淀粉作为底物,并且用斐林试剂作为检测试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