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蚕豆病是由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引起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地区一段时间内共发现31例蚕豆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4例。请回答问题:

1)初步判断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2G6PD缺乏者平时不患病,但食用蚕豆后有可能发生溶血,出现疲倦、发热、头晕和腹痛等症状,说明引起蚕豆病的因素是______

3)研究人员对正常人和患者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患者a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该变异属于______,最终导致G6PD酶的______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G6PD酶活性降低。

比较正常人与3位患者的基因序列,说明该变异具有______的特点。

4)科研人员发现,某女患者一条X上控制G6PD的基因第1388位碱基对G/CA/T,另一条X上控制G6PD的基因第77位碱基对G/CA/T(箭头代表突变)。推测以上变异的来源可能是______(多选)。

a.均来自父方

b.均来自母方

c.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

d.均来自女患者自身的变异

e.来自女患者自身的变异及父母双方之一

欲确定以上变异的真正来源,还需要对______进行基因测序。

【答案】X 基因和环境 G/C→A/T 基因突变 空间 多方向性 cde 父亲和母亲

【解析】

1)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31例蚕豆病患者,其中男27例,女4例,患病有男有女,且男女比例不等,则初步推测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表达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G6PD缺乏者平时不患病,但食用蚕豆后有可能发生溶血,出现疲倦、发热、头晕和腹痛等症状,说明引起蚕豆病的因素包括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

3)①患者a与正常人的碱基序列比对,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这种变异叫做基因突变。结构决定功能,G6PD基因突变最终导致G6PD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G6PD酶活性降低。

②三位患者都与正常人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但替换的位点不同,说明了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的特点。

4)女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分别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两条X染色体上的G6PD的基因均发生突变,可能原因是父亲遗传过来,也可能是母亲遗传过来,也能是患者自身后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基因突变。由此可得该患者的变异的来源可能是cde,欲最终确定变异的真正来源,需要对父亲和母亲的G6PD基因进行测序作进一步的筛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HGPRT缺陷症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患儿发病时有自残行为。下图是该缺陷症的系谱图。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此病的致病基因为________性基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代中的________

(3)如果1与一正常男子婚配,所生子女中患该缺陷症的概率为________

(4)如果3与一正常女子(来自世代无此病的家族)婚配,从优生的角度考虑,应选育何种性别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Ⅲ3同时患有白化病,在3形成配子时,白化病基因与该缺陷症基因之间遵循哪一遗传规律?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白色(不含色素)、红色和紫色三种,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研究人员尝试通过相关实验确定其生化途径是下表中的哪一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该种植物的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红花植株杂交,F1都是紫花植株。F1自交得F2,F2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

①该植物花色的生化途径为途径________,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____________定律。

②亲本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F2紫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

(2)果蝇的眼色也有白色(不含色素)、红色和紫色三种,其生化途径与植物花色中的途径Ⅰ相似。两个纯系果蝇的杂交结果如图:

①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基因中B、b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亲代(P)中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②若让F2中全部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 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含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同时会显著增多的细胞外液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推测,最终从细胞学角度理清了配子的产生方式及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1883年,贝尔登观察到马蛔虫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条,而卵细胞与精子中的染色体数则都为2条。根据细胞中遗传物质含量,推测______

21900年,冯·温尼沃尔特解剖出生1天、1.5天、2……28天雌性小兔的卵巢,观察比较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动态。发现刚出生的小兔细胞分裂图像为A,出生两天的细胞分裂图像为AB,而出生四天的是ABC……,由此推测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图像出现的顺序是______

31901年,Montgomery观察到某物种有1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中全部染色体都会出现两两配对现象。他推测配对应该发生在父本与母本染色体之间,而不是父(母)本染色体自身配对,理由是______。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就是现在所说的______染色体。

41913年,Carother发现笨蝗细胞中有一对常染色体大小不等,而雄蝗虫的性染色体(X 染色体)仅一条,减数分裂时这条X染色体只能待在一极。Carother 统计了300多个后期的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比例接近______,这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某一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______

5)研究发现,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偶尔会出现不对称交换(如图),推测这种交换会造成______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多细胞生物调节生命活动需依靠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使之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过程。下图是几种细胞通讯的实例,请分析回答:

(1) 肝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成分是______A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物质是_____,作用于肝细胞,所引起的生理反应是______

(2)B图中,若在e处给以适当刺激,则abcde中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________

(3)上述两图中细胞间传递信号的物质有_______,上述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

(4)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要探究神经组织内乙酰胆碱浓度对信息传递的速度有无影响,实验人员在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兴奋感应时间测量点。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说明:实验已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Ach浓度(mmol/mL)

c(ms)

d(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 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图中所示多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各1个 B. 该氨基酸的分子式为 C14H24O8N4S

C. 该多肽水解后可产生4种氨基酸 D. 该多肽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3分子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基因的表达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能够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传递至细胞质的物质是__________ (填数字),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进行a过程所需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遗传信息表达包括________(填字母)过程。

2)图中含有核糖的物质或结构有________(填数字);图中⑤所运载的氨基酸是_____(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

3)图中信使RNA对应的DNA片段连续复制两次共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_______个;该DNA片段第三次复制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________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难溶性磷酸盐,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能被植物吸收的可溶性磷的优良解磷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固体培养基中难溶性磷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溶解,会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如图2),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的比值(D/d)代表微生物溶解磷的能力大小。

实验步骤:

步骤1:取某地区土样10g制得土壤溶液并进行一定浓度梯度的稀释,取稀释液1mL接种到基础培养基A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72h。

步骤2:在基础培养基A上用接种环挑取代表性菌落再次接种,培养3~4d后观察菌落的特征和透明圈的大小,初步筛选出三种优良解磷菌株(如下表)。

菌株

透明圈直径(D)

菌落直径(d)

D/d

M-3-01

18.8

12.3

1.5

B3-5-6

20.7

8.0

2.6

T1-4-01

9.1

6.5

1.4

(1)步骤1采用的是____________法分离解磷菌株;在统计菌落数目时,需按照菌落计数的要求计数,图1中应选择____________倍稀释度的菌液计数,结果才准确可靠。据图可得出每克土样中解磷菌株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

(2)图2中,依次进行的划线的四个区域的面积要求为A<B<C<D,D区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注意D区划线,不要与____________(填字母)区相连。

(3)为了筛选出所需菌株,培养基中唯一的磷源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上出现的单一菌落可以看作一个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熔解磷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