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萨姆纳通过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得到脲酶的结晶证明了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分析 1、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解答 解:A、酶的本质大多数都是蛋白质,少数为RNA,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建构的是物理模型,B错误;
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是通过果蝇杂交实验直接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
D、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掌握萨顿和摩尔根采用的方法;识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5.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与脂质的合成有关
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通过膜折叠来增大反应面积
C.溶酶体只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
D.中心体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果蝇(体细胞中含4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内的四分体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  )
A.2个、4条和8条B.8个、16条和32条C.4个、8条和8条D.4个、8条和16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生长素类似物和动物激素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促进果实成熟
B.摘除果树的顶芽后在顶端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侧芽的发育而多结果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而育苗
D.给糖尿病患者口服胰岛素,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而降低血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物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所有不同年龄的昆虫组成一个种群
B.森林中所有哺乳动物种群中性别比例接近1:1
C.人为因素的干扰是野生动物种群变小的主要因素
D.很多外来入侵物种开始时的种群增长曲线接近“S”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如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1)激素甲代表的激素是生长素.判断的依据是去掉项芽,侧芽的生长素来源减少,浓度降低.
(2)激素甲、乙发挥作用首先是与细胞膜上特异的受体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信息交流.
(3)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要控制甲、乙的含量来控制组织分化的方向,从根本上来说植物的有序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为研究根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有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
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可能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诱导产生乙烯,从而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某条肽链共有肽键109个,则形成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以及肽链含有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至少是(  )
A.109,109和109B.110,109和109C.109,1和1D.110,1和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如图1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①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③.

图2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2)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种群A种群C
规模t(%)w(%)规模t(%)w(%)
190046 000511 00051
192045 0005.5185071
194048 0007185090.8
196044 00081800120.6
198042 00061600100.8
200040 00051550111
(3)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A.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未来发展趋势是增长           D.受气候影响更大
(4)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小;种群规模与基因T/t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与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  )
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品种上
B.育种周期短,加快育种的进程
C.改变基因结构,创造前所未有的性状类型
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性状稳定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