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如果吸入的氧气中掺有0.68%的18O2,那么呼出的二氧化碳中,C18O2占 ( )
A.0.68% B.0.32% C.100% D.0%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请阅读下列关于线粒体的材料,分析完成问题:(每空2分,共12分)
①在植物的不同生理条件下,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有变化,如冬小麦进入初冬时,其生长点和幼叶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
②线粒体能不断改变在细胞中的位置,如在精母细胞中是均匀分布的,随着精子的形成,大量移动到消耗ATP(直接能源物质)的尾部。
③在实验条件下,当培养液中的含氧量低时,线粒体就移动到细胞表面,当培养液中含氧量增高时,就移动到细胞内部均匀分布。
(1)根据材料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得出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
(2)材料③表明 是影响线粒体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是 。
(3)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植物根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被中断。那么这种化学药品在细胞中的作用部位可能是 ,导致矿质元素吸收中断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届江西吉安白鹭洲中学高二上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C、H、O三种元素的转移途径以及能量转换过程,图中序号表示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元素转移途径中,④与⑧、⑦与⑨表示的生理过程相同
B.在元素转移途径中,能在小麦根尖成熟区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有②③⑥⑦⑨
C.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⑦和⑨
D.ATP中的能量不仅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来自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TP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变为化学能而不能转变为光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请阅读下列关于线粒体的材料,分析完成问题:(每空2分,共12分)
①在植物的不同生理条件下,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有变化,如冬小麦进入初冬时,其生长点和幼叶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
②线粒体能不断改变在细胞中的位置,如在精母细胞中是均匀分布的,随着精子的形成,大量移动到消耗ATP(直接能源物质)的尾部。
③在实验条件下,当培养液中的含氧量低时,线粒体就移动到细胞表面,当培养液中含氧量增高时,就移动到细胞内部均匀分布。
(1)根据材料①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得出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
(2)材料③表明 是影响线粒体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是 。
(3)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植物根的有氧呼吸过程中水的生成,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被中断。那么这种化学药品在细胞中的作用部位可能是 ,导致矿质元素吸收中断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酵母菌是研究细胞呼吸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
(1)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中[H]在___________________处与氧结合生成水,水中的氢来自于反应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适宜温度下,在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并密封(如图1),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图中刻度玻璃管可以用来读取液面的高度(假设水压对气体体积变化的影响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
a. 将10mL酵母菌培养液和10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加入甲、乙两个烧杯中。
b. 将甲、乙两个烧杯分别放入气密性完好的两个气球中,排尽空气后分别向两个气球内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氧气,扎紧气球保持密闭状态,再分别放入如图实验装置中。
c. 两组装置均放入20℃恒温水浴中。从注水口注入等量的温水,调节刻度玻璃管液面至起始刻度。
d.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
①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实验刚开始的短时间内,两组装置的刻度玻璃管液面均不发生变化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一段时间后,装有甲烧杯的装置中刻度玻璃管液面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