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若利用根瘤农杆菌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入大豆,获得若干转基因植物(T0代),从中选择抗虫抗除草剂的单株S1、S2和S3分别进行自交获得T1代,T1 代性状表现如图所示.已知目的基因能1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1中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都遵循分离定律,但两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抗虫对不抗虫表现为完全显性,抗除草剂对不抗除草剂表现为不完全显性
C.根瘤农杆菌Ti质粒携带的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到了S2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并正常表达
D.S3后代中出现了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新性状,由此表明S3后代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分析 根据题意和柱形图分析可知:单株S1自交获得T1代,抗虫:不抗虫≈3:1,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3:1,说明每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抗虫对不抗虫为完全显现,抗除草剂对不抗除草剂为完全显性,由于后代中没有不抗虫、不抗除草剂的个体,因此两对等位基因是连锁的,相关基因如果用A、B表示,A、b连锁,a、B连锁;S2进行自交获得T1代,几乎都是抗虫抗除草剂个体,说明两对基因插入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S3进行自交获得T1代,T1 代性状表现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不抗虫不抗除草剂≈9:3: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抗虫、抗除草剂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答 解:A、根据分析,S1中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都遵循分离定律,但两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抗虫对不抗虫表现为完全显性,抗除草剂对不抗除草剂表现也为完全显性,B错误;
C、根据分析,根瘤农杆菌Ti质粒携带的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都插入到了S2的2条同源染色体上,并正常表达,C错误;
D、S3后代中出现了既不抗虫也不抗除草剂的新性状,由此表明S3后代中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条件,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根据柱形图推断插入基因的位置及遵循的遗传规律,并应用遗传规律进行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第二次模拟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正在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中水分子依次通过的结构是液泡膜、细胞膜和细胞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和液泡膜构成了原生质层

B.水分子通过液泡膜、细胞膜和细胞壁的过程都属于渗透作用

C.此时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

D.细胞壁具有和原生质层相同的伸缩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一高高一上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如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请据图回答:

(1)若图甲是线粒体膜,b和d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 . b运输方式符合图乙中的曲线

(2)若图甲表示人体红细胞膜,则表示葡萄糖运输的是图甲中的 .葡萄糖的运输方式符合图乙中曲线

(3)若某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变化符合图丙,则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别对应图甲和图乙中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暗反应中净生成的一分子葡萄糖需要二氧化碳的分子数是(  )
A.一个B.三个C.五个D.六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B.感染HIV后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潜伏期才会发病
C.HIV 侵入人体后只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D.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对正常绿叶的小麦纯系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黄化斑叶的突变株.请回答:
(1)应用实验法判断该突变株属于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实验的基本思路一般是改变该突变株的生活环境,以观察其性状是否改变.
(2)现要研究甲、乙两株的该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还是分别发生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上,可选甲、乙后代的该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若F1全为正常叶植株,请用遗传图解说明实验结果.(基因符号用A/a或B/b表示,要求写出配子)

(3)如图是正常叶有关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缬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有关密码子如表.

氨基酸密码子
缬氨酸GUU、GUC、GUA、GUG
甘氨酸GGU、GGC、GGA、GGG
终止密码子UAA、UAG、UGA
若该突变株的形成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原因是由于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片段1处(填“1”或“2”)的C∥G替换成了A∥T,结果导致基因表达因提早出现终止密码子,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变短而出现突变株.
(4)该辐射处理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低频性特点.若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该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1(1、2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5)若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授粉率和结籽率相同,则其中该突变类型的比例为$\frac{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化合物与其功能相符的是(  )
A.麦芽糖--人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B.RNA--部分生物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C.磷脂--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成分
D.酶--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基础只是其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B.体验制备细胞膜时,破裂哺乳动物红细胞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
C.生物膜选择透过性是指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选择性的允许物质通过
D.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共同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果醋是以水果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制成的调味品,研究表明,果醋具有多种功能.下图是以苹果汁为原料利用发酵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果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甲、乙主要利用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二者在结构上显著差异是酵母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膜),而醋酸菌没有此结构.
(2)微生物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过程甲设置的温度比过程乙低(填“高”“低”或“相等”).温度主要通过影响细胞的酶活性影响代谢,从而影响发酵.
(3)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成醋酸,原因是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同时醋酸菌需要有氧环境.长时间打开盖子的果酒会变酸,其原因是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酒精变为醋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