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上述噬菌体的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

解析试题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之后上清液是噬菌体,下层沉淀是大肠杆菌,如果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说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应用35S来标记。方法是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属于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是

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B.磷酸和核糖排列在外侧
C.内侧的碱基随机配对D.碱基对通过肽键连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及基因分布示意图,由下图可知

A.甲、乙都是二倍体
B.甲是三倍体,乙是二倍体
C.甲是二倍体,乙是四倍体
D.甲是三倍体,乙是四倍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值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则F2中3种基因型个体比值接近1∶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减半
D.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始终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已知某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32.9%,17.1% B.31.3%,18.7%()
C.18.7%,31.3% D.17. 1%,3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人的肤色正常(A)与白化(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觉正常(B)与红绿色盲(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但这对夫妇的父亲均是色盲患者),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AaXBY × AAXBXb           B.AaXbY × AaXBXb
C.AaXBY × AaXBXB           D.AaXBY × AaXBX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将B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十七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大大提高了B干扰素的抗病活性和储存的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

A.蛋白质工程B.基因工程C.基因突变D.细胞工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关于叶肉细胞产生ATP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缺氧时,细胞产生的ATP可来自细胞质基质
B.在光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在光照条件下,线粒体中产生ATP最多的过程是 [H]与O2的结合
D.在缺氧时,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