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下列是某种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处于图1中的B1C1段?_____。
(2)图5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段。图2中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1中的______段变化相同。
(3)图5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图3~图5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________。
(4)图3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图5细胞中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5)若图1纵坐标是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核DNA数,则图3~图5中哪个细胞的DNA含量与图1中D1E1段的相等?________。
(10分,除标记外,每空1分)
(1)DNA的复制 图4 (2)E2F2 C1D1 (3)卵细胞和第二极体(2分) 图4 (4)4 0 (5)图5
解析试题分析:⑴图1中A1B1表示每条染色体中DNA加倍,DNA含量增加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图1中B1C1表示每条染色体都含有2条DNA分子即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根据图3~图5细胞中染色体变化,只有图4含有姐妹染色单体。
⑵根据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图2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B2C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减半,C2D2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D2E2表示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E2F2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5表示着丝点分裂,细胞一极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开,为次级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图2中的E2F2段;同理图2中的D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着丝点分裂),与图1中的C1D1段变化相同。
⑶图5表示着丝点分裂,细胞一极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开,图5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为图4。
⑷图3细胞表示着丝点分裂,细胞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故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每一极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一个细胞中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图5细胞的细胞质正在发生不均等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应为次级卵母细胞。
⑸若图1纵坐标是细胞周期中细胞的DNA数,则D1E1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图5细胞的DNA含量与D1E1段相等。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6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
(5)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此外也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的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7分)下图是有关生物细胞生活史的概况,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③所示的变化,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F→G→H过程的技术,在植物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3)⑤过程称之为癌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使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4)衰老的细胞膜的变化是 ,癌细胞的细胞膜的变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5分)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植株一棵,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图所示),并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材料插在培养皿的湿砂中,24小时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时间。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 细胞分裂,促进 的衰老和脱落。
(2)实验中需剪去幼苗叶片,是因为 。
(3)实验中在A处滴加的是一定浓度的 溶液,B处滴加蒸馏水,两处滴加量要相等。
(4)实验进行4天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这说明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 (填“大于”或“小于”)脱落酸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9分)我国古代就有“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的粪便)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生物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下图现代“桑基鱼塘”的一种模式,请分析回答:
(1)蚕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成分)。
(2)与古代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相比,现代“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增加了沼气池,其意义在于 、 。
(3)如果把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析其能量的来源与去处,用文字和箭头在下图中补充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图B所示。
①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请在图C的坐标中表示出S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如图D所示,分析图回答问题。
①在______点附近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________点附近时,表示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K值)。
②图D所示的原理在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0分)下图表示在20℃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A、B植物相比,受到影响较大的是______植物。
(2)当光照强度为a时,比较A、B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速率MA、MB和有机物合成速率NA、NB的大小,结果应分别为MA____MB、NA_____NB(填 “>”“<”或“=”)。
(3)科学家通过对绿色植物转换CO2的研究中可知: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绿色植物对外界CO2的转换为定值(实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外界CO2量×转换率+呼吸作用CO2释放量);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来自于外界与呼吸作用两方面。已测得呼吸作用释放CO2为0.6μmol/h,现用红外测量仪在恒温不同光照下测得如下的数据,实际光合量用葡萄糖表示。
外界CO2浓度(μmol/h) 实际光合量(μmol/h) | 1.2 | 2.4 | 3.6 | 4.8 | |
光照强度(klx) | 1 | 0.1 | 0.1 | 0.1 | 0.1 |
2 | 0.27 | 0.44 | 0.61 | 0.7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图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表明生物体内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
B.该过程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 |
C.最终合成的肽链②③④⑤在结构上各不相同 |
D.核糖体从右往左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12分)某种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让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植株花色全是粉色的。请写出可能的杂交组合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某课题小组
选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
实验步骤:第一步:用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杂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花的颜色和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子代花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若通过实验证明符合①的情况,则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能产生____种类型的精子,其自交后代中,花色为白色的植株有_____种基因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