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R、r表示。研究小组做了如下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亲代(P) | 子一代(F1) |
正交组 | 灰身红眼♀×黑身白眼♂ | 灰身红眼♀:灰身红眼♂=1:1 |
反交组 | 黑身白眼♀×灰身红眼♂ |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1:1 |
?
(1)根据上述实验可判断出:灰身、黑身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位于(填“常”或“X”)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正交组的F1随机交配得到F2,F2的基因型有_____种,F2灰身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假如反交组的F1雌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白眼个体,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果蝇的眼色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当每对等位基因中均有显性基因时眼色表现为暗红色。现发现三个隐性突变群体,眼色表现分别为白色、朱红色、棕色,这三个群体均为纯合子,相关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中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①实验发现的隐性突变群体中,若任意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暗红色眼,则眼色至少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现有一杂合暗红色眼雄果蝇,但不能确定其基因型。现将该果蝇与多只隐性雌果蝇(与眼色相关的基因均为隐性)测交,请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Ⅰ.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对杂合;
Ⅱ.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两对杂合;
Ⅲ.如果测交后代暗红色占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三对杂合。
【答案】灰身??? 亲代灰身和黑身杂交,子一代全部为灰身??? X??? 12??? 1/6??? 基因突变、含有R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环境改变等??? 3??? 1/2??? 1/4??? 1/8???
【解析】
根据灰身与黑身正反交结果,后代雌雄均全部是灰身,可知,灰身为显性,且控制体色的A、a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AA×aa;红眼与白眼正反交的结果,雌雄的表现型有差异,说明控制颜色的R、r位于X染色体上,且组合一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XRXR×XrY,组合二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XrXr×XRY。
题意显示,控制果蝇的眼色受多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中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每对等位基因中均有显性基因时眼色表现为暗红色,白色、朱红色、棕色为发现的三个隐性突变群体其这三个群体均为纯合子,由于任意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暗红色眼,因此可推测眼色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相关基因用(A/a、B/b、E/e),则三个隐性突变群体的基因型为AABBee、AAbbEE、aaBBE。
(1)杂交组合一:灰身与黑身杂交,后代只有灰身;红眼与白眼杂交,后代只有红眼。故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黑身、白眼为隐性性状。又因为体色与性别无关,眼色与性别有关,故A、a位于常染色体上,R、r位于X染色体上,即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结合分析可知,正交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 XRXR、aa XrY,则F1的基因型为AaXRXr、Aa XRY,F1随机交配得到F2,F2的基因型有3×4=12种,F2的基因型为(1AA、2Aa、1aa)×(1XRXR、1XRXr、1XRY、1XrY),其中灰身红眼雌果蝇的比例为3/4×1/2=3/8,则灰身红眼雌果蝇纯合子的比例为(1/4×1/4)/(3/8)=1/6。反交组的亲本基因型为aa XrXr、AA XRY,二者杂交产生的 F1的基因型为AaXRXr、AaXrY,若F1雌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白眼个体,则应该是R基因缺失造成,则其原因可能是父本产生精子时,R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或含有R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环境改变导致。
(3)根据分析可知,①由于三个隐性突变群体均为纯合子,且任意两个隐性突变群体个体间的杂交后代都是暗红色眼(全显类型),因此可推测眼色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现有一杂合暗红色眼雄果蝇,若要确定其基因型通常需要进行测交实验,即将该果蝇与多只隐性雌果蝇(与眼色相关的基因均为隐性)测交,相关结论如下:
Ⅰ.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一对杂合,即该雄性个体会产生两种配子,则其测交后代暗红色占1/2;
Ⅱ.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两对杂合,即该雄性个体会产生四种配子,则测交后代暗红色占 1/4;
Ⅲ.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有三对杂合,即该雄性个体会产生8种配子,则测交后代暗红色占1 /8。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内ATP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TP的分子简式可以表达为A—P~P
B.在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
C.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
D.ATP中A代表腺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复制模板:DNA分子两条链?B.复制结果: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
C.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复制原料:核糖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为了获得能降解氯苯的微生物,可在被氯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________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选择培养。除碳源外,培养液还应含有__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
(2)将获得的3种待选微生物甲、乙、丙分别接种在1 L含20 mg氯苯的相同培养液中培养,其他营养物质充裕、条件适宜,观测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甲、乙、丙分别为33 h、15 h、46 h,则应选择微生物________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以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直接计数,也可选用________法统计活菌数目。
(4)对选定的菌种进行细胞学检测,发现它没有具膜的细胞器,则该菌种与________(选填:乳酸菌、醋酸菌、酵母菌)结构相似,其产生的降解氯苯的酶蛋白可以用________法进行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从表可知( )
实验组号 | 接种菌型 | 加入S型菌物质 | 培养皿长菌情况 |
① | R | 蛋白质 | R型 |
② | R | 荚膜多糖 | R型 |
③ | R | DNA | R型 |
④ | R | DNA(经DNA酶处理) | R型 |
?
?
A.蛋白质是转化因子?B.荚膜多糖具有生物活性
C.DNA是转化因子?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但不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C.肌肉收缩时,ATP由于不断消耗而使其含量减少
D.据ATP的结构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它高能磷酸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1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b,ab、ab?B.Ab、aB、aB?C.ab、AB、AB?D.AB、AB、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主要从黄花蒿中提取。近年来又发现青蒿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某科研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②将等量癌细胞分别接种到4组培养瓶中,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除去上清液;③向4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含2、4、8、16 μmol/L青蒿素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④72 h后统计并计算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因是___________;根据青蒿素____________的特点,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萃取前要将黄花蒿茎叶进行________,以提高萃取效率。
(2)萃取青蒿素的过程应采用________加热;加热时常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萃取液在浓缩之前需进行________,以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
(3)科研小组进行上述②~④步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步骤③中需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天竺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现有一批基因型为BbCc的天竺鼠,已知基因B决定黑色毛,基因b决定褐色毛,基因C决定毛色存在,基因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则这批天竺鼠繁殖后,子代中黑色:褐色:白色的理论比例为(?? )
A.9:4:3?B.9:3:4?C.9:1:6?D.9:6: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