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人体血液中的pH通常在7~8之间 | |
B. |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 |
C. | 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 |
D. | 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 |
分析 血浆中缓冲物质发挥作用的机理:(1)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2)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 解:A、人体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A错误;
B、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NaH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
C、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当血液中Na2CO3过多时,H2CO3就会与其发生反应形成NaHCO3,C正确;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重点考查酸碱度,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浆pH的相关知识,明确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缓冲物质的缘故,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 |
B. | ATP的移动方向为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膜 | |
C. | 暗反应的产物为三碳化合物和O2 | |
D. |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 |
B. | 装置一中液滴不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 |
C. | 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 | |
D. | 装置一中液滴左移,装置二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2项 | B. | 3项 | C. | 4项 | D. | 5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一样
C.通常在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D.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粒上的目的基因必须整合到受体细胞的DNA上才能不被分解
B.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依据合成的目的基因与原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
C.没有与目的基因重组的质粒也可以进入受体细胞
D.质粒运载体可能是从细菌或者病毒的DNA改造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散在动物机体各处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发挥各自作用,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互不影响
B.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都直接受到神经系统调控
C.不同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不同内分泌腺细胞内的酶及分泌的激素均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西省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实验材料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个体DdYyrr测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B.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C. 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 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