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由于不同生物的DNA结构相同,因此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够成功插入另一种生物的染色体上;由于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因此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外植体$\stackrel{脱分化}{→}$愈伤组织$\stackrel{再分化}{→}$胚状体→新植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3、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克隆动物.
解答 解:(1)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
(2)微型繁殖技术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3)核移植时,应该选择处于MII中期的卵母细胞.如果多个供体细胞来自同一只大熊猫,培育的这些大熊猫在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包括:①性状变异可由环境条件引起;②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③受体细胞的细胞质基因不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移植形成克隆动物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减数分裂,因此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4)克隆动物的培育主要采用了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5)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是因为这些细胞保持了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6)由于不同生物的DNA结构相同,因此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够成功插入另一种生物的染色体上;由于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因此一种生物的基因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
故答案为:
(1)脱分化和再分化
(2)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3)MII中/减II中 ABC
(4)核移植、胚胎移植、早期胚胎培养
(5)保持了正常的二倍体核型
(6)人与牛的DNA结构相同不同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子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相关应用;识记核移植技术的概念及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表甲 梯度浓度的抗菌肽对肝癌细胞吸收3H-TdR及活细胞数目的影响(24h内) | ||||||||
抗菌肽浓度(ug/ul) | 0 | 1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
实验组别及研究内容 | ||||||||
一 | 3H-TdR摄取量 | 4000 | 1100 | 1180 | 2400 | 4120 | 4310 | 4220 |
二 | 活细胞总数 | 100 | 140-153 | 180-200 | 212-240 | 148-160 | 80-92 | 20-4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被AD-36腺病毒感染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 |
B. | AD-36腺病毒只激活人体的T细胞,引起机体细胞免疫 | |
C. | 正常情况下,被感染的体细胞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 | |
D. | 利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病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放能反应相关联 | |
B. | 植物根尖细胞生成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 |
C. |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 |
D. | C3还原时所需ATP来自光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 |
B. | 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基因重组 | |
C. | 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
D. | 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第1号氨基酸到第43号氨基酸 | B. | 第44号氨基酸到第85号氨基酸 | ||
C. | 第196号氨基酸到第419号氨基酸 | D. | 第197号氨基酸到第302号氨基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校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5秋•遂宁期末)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十、胆固醇
B.葡萄糖、Ca2十、载体、脂肪酸、水
C.卵磷脂、有氧呼吸酶、性激素、乳酸
D.脂肪、水、钾离子、葡萄糖、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